施政
四月份的时候调研社区餐厅,下午四点,大堂里没几个人,有一位阿姨脸上敷着一片面膜,坐在窗边的座位上,看书。光线透过玻璃窗打在她的面膜纸和书页上,反射出亮亮的光,那一刻我完全忽视了是不是可以在餐厅里敷面膜,只觉得她那种气定神闲的,在自己的“领域”里看书的样子,好美。直到现在我还在后悔没有把这个场景拍下来,当然也很后悔没去问问她在看的究竟是哪本书。
可能就是从那时开始,脑子里突然有了打造一个又可以看风景又可以讲故事的空间的想法。最初的想法很模糊,只是单纯觉得城市越来越美,但大家都忙得来不及好好看一眼,是该有个可以慢下来的地方让生活有机会深刻。而且既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城市,这地方还得冬暖夏凉、舒适惬意、低门槛、高水准,这么一说,是公交车厢没跑了。大约是有成都的火锅巴士等珠玉在前,领导们只反复叮嘱安全,其他并没有太多设限,只是疑惑这样的东西跟观光巴士有什么区别?
最大的区别当然是内容,坐下来头脑风暴的时候我们曾笑言这是公交行业的反求诸己。公交车厢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发生的地点,而它平民化、烟火气十足的视角又会是讲故事最好的角度。而我们之所以能跟浦东图书馆合作,就在于公交可以把阅读的门槛放得很低。原本需要特别去图书馆、展览馆里听的讲座可以在车厢里完成,而且最好是可以点对点接送的那种。这当然是吸引人的,毕竟如果你只有一百元钱,那去电影院的话自然会想要看那些宣传力度最大、演员阵容最豪华的大片,但如果你有充裕的预算,那么那些非主流的文艺片也许就能被看到。我们想要做的就是打造全天候围着市民绕圈圈的,自带讲座、导读、导览功能的移动公共空间。坐在公交车上聊着《繁花》去看看国泰电影院和大自鸣钟,或是一边看着沿街隔三岔五的咖啡馆一边跟引读员聊聊《茶馆》,是不是想想就很有意思?
既然是反求诸己,我们当然也必须有自己的基本款套餐服务。那就是要有一条日常线路和配套的内容。什么话题是大家都有兴趣的呢?因为大家都读《红楼梦》,所以当我们讨论它的时候就会有钗黛党争,因为大家都看春晚,所以我说“宫廷玉液酒”,你会接“一百八一杯”,但是现在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话题实在太难了。好在,我们至少有共同的城市可以聊,所以我们的基本线路和内容就是在浦东聊家乡,一共选了八本书,从浦东的形成开始,从地理到历史,从文化到发展。用八本不同的书来讲浦东肯定比一本书讲到底来得难一些,但如果想要更加客观地理解一个事物,不就应该尝试用不同的视角吗?如果读大家都读的《红楼梦》能让一个人成为“我们”,那么从各种角度理解书里的人物和故事,才能够让一个人成为“我”。
哪天我们会在这里看到那位敷着面膜看书的阿姨呢?她坐在窗边笃定看书的样子使我想起黄永玉的诗: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这样一个讲故事和等故事的地方,起讫站在浦东图书馆,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浦东图书馆馆外服务上找到预约,它叫:书香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