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宁华
最近,澳大利亚人孔宏德律师刚从国外回到上海,就忙得“飞”起来。除了本职工作外,他还承担了一项特别的任务,担任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的“洋娘舅”。在他和其他仲裁员的“牵线搭桥”下,许多涉外商事纠纷化干戈为玉帛,人们喜欢亲切地叫他“老孔”。他表示,愿意成为中外交流的“法务使者”,让外国人打破偏见,重新认识中国的法治进步,在国际场合听到更多“中国好声音”。
中国通“老孔”只是上海国际司法合作的一个缩影。今天上午,第十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司法部长会议(以下简称“上合组织司法部长会议”)在上海开幕。自从2013年建立上合组织成员国司法部长会议机制以来,十年间,各国政府间法律领域的交流不断加强,法律服务领域务实合作持续开展。迈入新阶段,如何进一步彰显“上海精神”,令人瞩目。
公信力,是涉外法律事务的至上原则。国际经济交往中一旦发生争议,如果选择去法院诉讼,外资一方可能会想:当地法院会不会公平审判,语言不通会不会不利于举证?本土企业也会担心:对方资产都在境外,即使胜诉也可能无法执行吧?而一家独立运作且与国际接轨的当地仲裁机构,可能成为双方跨境商事争议解决的最优选择。
2019年年初,上海出台了全国首个省级仲裁改革意见,部署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2021年1月,改革后的上海仲裁委员会摘掉“官帽子”、断掉“钱袋子”,推动体制松绑、机制做优、队伍做专、业务做强,首次聘请3名来自希腊、加拿大等地的国际仲裁专家担任委员,还吸引了一批曾在联合国国际法院、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迪拜金融法院等境外争端解决机构任职的专业人才加盟。2021年,三年一度的《国际仲裁调查报告》显示,上海首次跻身全球最受欢迎仲裁地前十名,位列第八。
上海,中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只有加快“走出去、引进来”,才能推动国际合作近点、再近点。2015年,奋迅·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上海自贸区)联营办公室成立,这是全国首家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办公室。两家律所“联姻”以来,在国内外资本市场、能源矿产、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并购等领域强强联手。如今,上海自贸试验区已有8家中外律所联营办公室开展联营试点,本市也有15家律师事务所在境外设立了31家分支机构。
为了让这些“跨国姻缘”行稳致远,司法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及上海市司法局等出台了相关文件和政策措施,下一步如何在资金流、人员出入境、业务拓展等方面再燃一把火,令人期待。近日,《服务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引领区建设打造国际法务中心核心承载区实施方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刚刚结束,希望将浦东打造成为全球法律服务配置的功能高地和国际法律服务的引领典范。此外,随着闵行、黄浦等区域“多点开花”,上海涉外法律服务平台有望迈上国际合作规模化、多样化新台阶。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不久前举行的2023年金砖国家峰会上,合作伙伴的扩容给国际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此次上合组织司法部长会议的召开,有望进一步扩大法治“朋友圈”,书写合作共赢、命运与共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