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古民乐(二首) 松荫亭画(中国画) 水果粉的心声 抱出来个枕头 “花眼年华” 拒绝香菜
第14版:夜光杯 2023-09-22

拒绝香菜

王家葵

“拒绝香菜”是一句印在文化衫上的口号,并不是刻意彰显与众不同,调查发现大约10%的人对香菜有强烈排斥,他们将香菜的气味形容为“令人作呕的肥皂味”。如西谚所言,“他人的美食即自己的毒药”,对食物的评价太难沟通理解,经过“全球反香菜联盟”的不懈努力,终于将每年2月24日确定为“世界讨厌香菜日”;而讨厌香菜的现象也最终获得基因学支持,证实厌恶香菜群体并非心理上的“矫情”,其11号染色体上确实存在与嗅觉感知相关的基因变异,从而对香菜中的醛类物质特别敏感。

香菜即伞形科植物芫荽Coriandrum sativum,原产地中海沿岸,西汉或稍晚从中亚顺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土,《博物志》乃将其归于张骞通西域。因为原产外国,所以得名“胡荽”。《本草纲目》释名认为“荽”本是“葰”字,据《说文》“葰,姜属,可以香口”。李时珍说:“其茎柔叶细而根多须,绥绥然也。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胡荽。”后赵石勒讳“胡”字,于是改称“香荽”,这不仅带有善恶倾向性,也为后来称为“香菜”埋下伏笔。另外一个名字“芫荽”,按照李时珍的意见,正写当是“蒝荽”,形容其“茎叶布散之貌”,讹写为芫花之芫。但据《齐民要术》以胡荽可用盐作菹,香美不苦,芫荽、延荽、园荽诸名,更可能是“盐荽”的异写,而蒝荽则是事后附会的雅名。

顺便一说,通常认为芫荽属的属名Coriandrum来自古希腊语kóris,指一种具有不可描述气味的臭虫。据多识植物百科介绍:Coriandrum来自古希腊语词koríannon的变体koríandron,该词可能具有非印欧语系的古老词源。后世有人以芫荽气味与臭虫相似,怀疑此词与kóris(意为“臭虫”,为来自原始印欧语的固有词)同源,并无确切证据,有“民间词源学”之嫌。

检索中国古代文献,对胡荽的评价也是好恶参半。潘安仁应该是胡荽的拥趸,《闲居赋》形容园中的菜蔬,有“堇荠甘旨,蓼荽芬芳”之句,李善注引《韵略》云:“荽,香菜也。”周广业《过夏续录》延荽条说:“京师酒肆所设馔上必加生延荽叶覆之。”更有甚者,则是将胡荽作为点茶的辛香料之一。唐宋人茗饮与后世不同,需要加入各种香料同煮,比如《茶经》提到:“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南宋末俞德邻《村居即事》有句“儿挑苦芺供鹅食,妻撷葫荽荐客茶”,即用新鲜胡荽荐茶。明代《本草蒙筌》也谓胡荽“厌酒点茶,生啖最妙”,皆可为佐证。这在拒绝香菜者看来,恐怕与某著名快餐推出香菜冰淇淋一样,都属于“黑暗料理”之奇葩。

梁章钜则相反,《浪迹续谈》将自己不食之物开列清单,“聊示家人,兼饬厨子,以省口舌之烦”,其中素品即有延荽(胡荽),属于“生平所深戒及所深恶”者。在这份“不食物单”中,除了延荽以外,还有同是伞形科的红萝卜,但奇怪没有提到芹菜,而数据显示,拒绝香菜的人群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不接受芹菜的滋味。

芹菜有水芹、旱芹两类,都是作蔬菜食用的伞形科植物,水芹Oenanthe javanica是中国原产,即《诗经》“思乐泮水,薄采其芹”者。《吕氏春秋·本味》称道菜之美者,专门提及“云梦之芹”。《本草经》名水斳,谓“令人肥健,嗜食”,陶弘景说:“其二月、三月作英时,可作菹及熟爚食之。”

与胡荽一样,不同人对芹菜也有明显的好恶偏嗜。《列子·杨朱》说:“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这个乡豪可能也是不喜欢芹菜的味道吧,所以韩愈《归彭城》拈此为比:“食芹虽云美,献御固已痴。”而魏征正好相反,嗜食醋芹,据柳宗元《龙城录》云:

魏左相忠言谠论,赞襄万机。有日退朝,太宗笑谓侍臣曰:“此羊鼻公,不知遗何好而能动其情?”侍臣曰:“魏征好嗜醋芹,每食之欣然称快。此见其真态也。”明日召赐食,有醋芹三杯,公见之欣喜翼然,食未竟而芹已尽。

吴其濬对此深不以为然,《植物名实图考》说:“羊鼻公嗜醋芹,此常馐耳,《龙城录》三杯食尽之说,近狎侮矣。”故判断:“昔人谓《龙城录》为伪书,其言犹信。”李时珍则觉得芹菜天然美味,对《列子》故事中乡豪尝芹、蜇口惨腹的遭遇表示质疑。《本草纲目》集解项引杜诗“饭煮青泥坊底芹”,“香芹碧涧羹”,皆美芹之功,讥笑这位乡豪“盖未得食芹之法耳”。现在看来,对香菜之类的反感,乃是刻铸在基因之上,完全无关于烹饪。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