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宇在工作中 上海海关供图
转战上海海关原商品价格信息处、综合业务处、外高桥保税区海关的杨玉宇,谙熟海关业务,却不囿于现状,敢于改革创新、锐意进取。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她参与了多项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服务制度创新的设计和推动工作,为浦东引领区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调研 送政策解企忧
今年以来,杨玉宇和她的同事们坚持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持续开展“海关关长送政策上门”服务。在大走访大调研期间累计对区内47家企业开展调研,解决问题31个。
一次走访调研时,区内一家医疗器械进口企业的2票报关单引起了杨玉宇的关注。企业申报进口的医疗器械模组,由于原材料产地原因,虽从越南进境,但却无法适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必须按4%税率征收税款。在充分了解相关情况后,她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对企业生产链供应链各环节进行“解剖麻雀”式分析,开展协定适用性研究,并提供“一对一”惠享申报指导,帮助企业通过适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累积规则享受到关税税款免除。据企业介绍,适用此规则后,预计全年可节省税款约2500万元。
在杨玉宇的带领下,今年保税区海关组建了原产地业务专家团队,点对点为企业深度解读RCEP关税减让、原产地规则等惠企政策,培育1家企业获得经核准出口商资格,并拓展对接企业渠道,畅通问题诉求反馈渠道。今年1至8月,该关RCEP项下报关单税款减让5246万元,签发RCEP出口原产地证书186份。
解死结 护航企业研发
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和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上海海关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政策创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汇聚发展。杨玉宇任综合业务处处长期间,带领同事深度参与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会同上海市商务委、市药监局等部门,在全国首创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
过去,进口研发用药量再小,都须办理《进口药品通关单》。这中间还存在一个矛盾——办理《进口药品通关单》的前提是药品已在中国注册,而企业研发用药进入注册流程显然不现实。这就导致研发用药的进口陷入死循环。如今,“白名单”内的研发用物品进口无须办理《进口药品通关单》,保障研发企业以最快速度通关,不耽误研发进度。
降成本 推“两证合一”
在前期调研中,部分企业反映进口车价高,资金占用成本大,快点拿到进口车《货物进口证明书》和《进口机动车辆随车检验单》,便意味着早点释放大额资金。
在上海海关的领导下,时任综合业务处处长的杨玉宇积极向海关总署报告,寻求政策突破,并主动对接公安交管等其他进口车辆管理部门,推动“两证合一”改革试点。说来也巧,她走马上任保税区海关关长后,迎来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推动“两证合一”改革的落地。为此,她组织设立属地查检绿色通道,优化出证流程,专人专岗提供缮制、核查、发证服务。据企业估算,平均每辆车从申请到取证比改革前能压缩1—2天,通关入市效率提升,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
本报记者 郭剑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