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光荣的城市,一座红色文化始终熠熠生辉的城市。连日来,上海党员干部群众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纷纷表示,上海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厚重的江南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海派文化资源,要坚持在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中践行培根铸魂,要让红色文化带来更多的精神动力。
红色基因,与城市同生共长
上海拥有深厚的红色基因。其中,中共一大纪念馆是上海最具吸引力的打卡地之一,日均接待参观者逾万人次。百年石库门让中外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转身,人流熙攘,便可领略今日上海的繁华景象。
今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电影《1921》、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交响曲《百年颂》……近年来,上海始终将红色文化作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一大批精品力作从红色文化资源中提炼经典故事,用当代艺术样式加以创造呈现,契合并引领文化市场需求,赢得良好社会反响。“在红色文化的传播方面,我们去年创作演出了《觉醒年代》《英雄儿女》,明年我们将推出《千里江山图》《大国重器》等剧目。”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党委书记田水说,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用艺术作品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的精气神。
“‘历史的回响——现实主义创作研究文献展’‘时代印痕’‘初芒计划’等由上海油雕院美术馆举办的一系列展览,聚焦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该院院长江梅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要秉持开放包容,“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论述,对于今天的艺术创作和美育文化传播等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是新的时代赋予的新的文化艺术使命,也是我们油雕院在今后工作中要着重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中秋、国庆佳节前夕,上海歌舞团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度亮相澳门,反响热烈。该剧开创了“驻场+巡演”双轨模式,迄今已上演超过500场,跨越45个城市,走进了65座风格迥异的剧场。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也进入了正式拍摄。上海歌舞团团长王延表示,红色经典的魅力历久弥新,坚持守正创新,才能让经典故事更符合当下审美,也让“电波”这一红色经典IP又一次拓展外延,做大做强。她还透露,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上海歌舞团正全力打造深耕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力作。
着力创作,以优秀作品践行思想
“完成剧团70周年纪念活动,我连夜返回了延安,在这里继续完成一部红色题材电视剧的拍摄任务。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创作始终是第一位的,要更多地创作有价值、留得住、走得远的作品。改编自全国道德模范、上海知青姜万富故事的电影《父亲在远方》已经杀青,片中绝大部分汉族角色由上影演员剧团演员出演。”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说,“未来的日子,我们要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更要将其转化为每一部电影、每一台演出。”
上海淮剧团团长龚孝雄表示,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文艺工作者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当下,上海淮剧团的演职人员正全力以赴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之原创淮剧《火种》的创作,大家都决心以优秀的文艺作品来贯彻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更大的决心、更热烈的激情投入新时代文艺创作,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解剖提炼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加大现实题材创作力度,用作品表现中国的文化价值,展示中华文化的美学价值,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也在上海评弹团演职人员中产生了热烈反响。这些天来,上海评弹团正在积极创排评弹新作品《千里江山图》,演员们在学习了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后,更加坚定了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对这部红色题材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表示,评弹人将坚持守正创新,按照“七个着力”的要求,在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持续努力,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行动指南,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而不断奋斗。
本报记者 孙佳音 赵玥 徐翌晟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