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苹果和梨(彩铅) 戒饕餮 马蹄笋 分别心 寻根之旅 紫薇小记
第12版:夜光杯 2023-10-14

寻根之旅

叶良骏

金秋时节,我率全家回故乡祭祖。那几个从未回过老家的晚辈,一路寻找我文章中写到的我们村的地标建筑“洋房”,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抬头望,“洋房”静静地立在河边,拆去门窗的墙面十分空旷。孩子们惊呼:“乡下竟有这么气派的房子!”一个个兴奋地奔过去,却被篱笆拦住。我带他们沿着泥泞的小路,走到一只集装箱前,“这就是我们先祖的安身之地”。全家惊愕地望着眼前的祭台,烛光摇曳,香烟袅袅,十六代祖先牌位挤在狭小的案桌上,地上连一只拜垫都放不下。

十年前,因造宁波植物园,庄市拆了六个自然村。得知祖祖辈辈生活了四百多年的江南小村也列入其中,我们万般不舍,但顾全大局,很快都签了拆迁协议。村长最后一次召集全村处理善后,我从上海赶去了。经讨论,我们决定成立族务小组,分头采访,编写村史,并向有关部门建议保留这座闻名方圆百里,并有光荣革命史的百年洋房,为后人留下我们村的根。

这些事都做成了,经过我多次写信、著文,乡亲们四处奔走呼吁,“洋房”保留下来了,成为植物园唯一遗存的旧建筑。但有件事很难处理。我们村本有祠堂,在宁波解放前被台风刮倒,拆下的木料被征用造船,支援解放舟山,后一直未重建。村里有东、西二间“堂前”,原是议事、办婚丧喜事的公共场所。恭立在祠堂的先祖牌位便被分别移至二处。如今“堂前”也要拆,经商议,“先祖”迁至保留下来的“洋房”安身。一直到全村拆成平地,“洋房”要整修,装修队开进村里,给了一个集装箱,要我们暂时安放村史资料,“先祖”们也在此“暂居”,等洋房修好再迁回去。谁知十年过去了,“洋房”大门洞开,地板、窗户被拆,成了一座无人问津的“荒岛”。

每年春节一小祭,三年一大祭,我们只能因陋就简地叩拜。地方狭小,荒草丛生,但我们的心是虔诚的。先父叶元章写的“敬远室”和“祭文”依然挂在壁上。我和永利太公编写的村史《南洋遗闻》供在案头。四面透风的板壁上,有叶姓从河南南阳南迁镇海的路线,还有我们的排行、谱名。族谱上,一反旧时规定,不仅有男性后辈,还有各家的女儿、孙女的名字,我们姐妹的名字都在上面。几个晚辈找到自己的排行、名字,惊喜万分。

祭祖应非常隆重,要行三跪九叩首大礼,现在只能持香鞠躬。从外地赶回的几个叶家子孙,竟跪在刚下过雨的泥地上行大礼。村长劝阻,心到就是礼到,不必如此。他们说,我们的根在此地,不如此,无法表达心中敬意。

烛泪点点,小河潺潺,梵音萦绕,“洋房”无语,全村人恭敬站立,默默祝祷。望着牌位上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排行,我的眼前出现了我辛劳一生,在小村孤独逝去的阿娘;我小时候年年拜祭的澄衷公公和阿爷梦熊之墓;耳畔又响起了那几位太婆的笑骂:“西(死)小娘,指拇头上又包上了凤仙花,介要好看,嫁给啥人去?”不禁泪眼蒙眬。

木鱼敲响,我惊醒过来。曲终人散,叶家子孙终将星散,但只要叶脉不断,我们就不会是无根的浮萍,千万里地走,我们仍会是叶家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