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如果文化是字,还有多少人在写字 从上海出发,艺术节列车开往苏浙皖鲁 韩再芬再唱“六尺巷” 人是最美的风景 为什么观众看不懂这部所谓的“悬疑片”? 不仅有鸿篇巨制  也有两个人的舞台
第12/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3-10-29

如果文化是字,还有多少人在写字

——从湖南花鼓戏《夫子正传》谈起

◆朱 光

文化是字,且不仅仅是字——字是文化的载体,传递的还包括中华民族精神。但是如今,我们还有多少人用手写字?20多年来首次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湖南花鼓戏、新近获得曹禺剧本奖的《夫子正传》日前在沪上演,以精湛的技艺提出这个心灵叩问。这也是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创作剧目继《桃花烟雨》《蔡坤山耕田》荣获曹禺剧本奖后,连续三次问鼎该奖项。

夫子,可以是“孔夫子”的简称,也泛指有学问、做老师之人,更是知识分子的缩影——时代如何对待知识分子,就等于时代如何对待知识,但是夫子,却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始终恪守孔孟之道之人。该剧的开头有点像是话剧《秀才与刽子手》——好不容易有望考取功名的张九如,忽闻朝廷取消科举。不得已,他开始办新学,学英文,顺应时代……时代变得越来越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是必须剪辫子……各种挑战夫子尊严的变化,逼得他抱着孔夫子的牌位跳了河。但是,也正是这块木牌,让他沉不下去,被人救了下来。贯穿全剧的三个人物,随着时代长河浮沉。唯有张九如始终是夫子。他办新学时前来巡查的督学,在北伐战争时期加入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维持会会长——典型的投机分子,时时刻刻在时代浪潮尖捞好处。陈大嫂自丈夫被杀之后,成为寡妇。在与张九如的长期相处中,两人渐生情愫,但也发乎情止乎礼。陈大嫂这个角色提供了一个民间视角,折射出夫子在普通市民眼里,始终令人仰视。张九如坚定不移的夫子理念与始终在变换身份的“督学”形成对比——无论时代浪潮如何冲刷,夫子不变,投机分子始终在变。而陈大嫂则是时变时不变的“中间层”。

舞美嵌入拟形、拟物的汉字,是该剧舞美的一大特色,也是主题思想的形式外化。例如,开场之际有一把藤编的椅子,就是“心”字少掉中间一点的模样。这中间的一点,颇值得玩味,时而是夫子自己坐进去,用身体把这个“心”字填补完整,时而是夫子提着红色灯笼,把灯笼放置在“点位”,仿佛点亮了每个观众的心……而舞台上方,则时而会降下木质屋顶,但细看似乎是一个“人”字。当夫子与陈大嫂决定以“君子之交”相处时,他们各自头上的屋顶的“人”字,又增加了一横,成为“夫”——夫子的“夫”,抑或“夫妻”之“夫”的暗喻?虽然两人并无夫妻之实。当剧终之时,夫子一曲“文化是字,不仅仅是字”成为全剧点睛之笔,引发观众在感性浸润之后的理性思考——文化是什么?字,其实只是传递文化丰富内涵、深刻精神的载体。

我们如何对待知识分子,就是如何对待知识,就是如何对待字。如今,我们有多少人还在手写字?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肯定还在用铅笔,小学四年级要写毛笔字——因为要准备书法考试。据说,如今书法课还会进入大学、中学。大约自电脑普及的二三十年以来,我们打字的机会远远高于写字。乃至,钢笔应该已经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礼物了吧?

《夫子正传》在上海演出,面对的也是类似的情形——青年观众对这一倡导知识、尊崇学习的戏曲,在感性上的审美未必通达。看戏,看的是戏,也不仅仅是戏——在上海看戏的选择太多太多了,除了戏曲之外,还有话剧、音乐剧、舞剧、杂技剧等。上海青年观众的文化消费候选名单上,未必会有花鼓戏——但是,这部剧倡导的主题,不正是对青年人的呼唤吗?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