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数字化孤独》:我们如何自处并与他人连接 历史与私情 文学的重点不是故事
第14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3-10-29
当“人际关系”变成“人机关系”

《数字化孤独》:我们如何自处并与他人连接

■胡一峰

今天,当我们说出“人际关系”这个词时,必须自问,指的到底是“人际关系”还是“人机关系”?随着智能手机在生活中的普及,人际关系迎来最好的时代,也进入最坏的时代。因为手机带来的广泛、迅捷的链接,我们得以和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建立联系,并由此进入更丰富的世界;同样,因为手机的介入,使关于人际关系的一切古老词汇,诸如友情、约会、爱情、婚姻,都在接受改造,甚至变得面目全非,“人际关系”正在变为“人机关系”。那么,在这个人机共处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生存?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书《数字化孤独:社交时代的亲密关系》提供了一份简明教程。

这本书的作者米歇尔·德鲁因自述,在过去的十年里,她一直关注科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是社交媒体如何扰乱家庭和工作场景中的互动,以及对手机和社交媒体的依赖给人际关系造成的毁灭性影响。这本书正是她长期实证研究的成果之一,不过,此书对于非专业读者十分友好,全书分疫情、童年、友情、网络、约会、婚姻、老年六章,开列了操作性“生存指南”,作者和译者的文笔都十分流畅,把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转化为了通俗的语言,同时又善于运用有效的论据,雄辩而不失共情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比如,在“童年生存指南”中,作者一方面揭露,创造了社交媒体的科技巨头、硅谷高管们诸如比尔·盖茨、乔布斯反而限制孩子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禁止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学校也更受科技大亨们的青睐,以此告诫读者“如果你想让孩子真正茁壮成长,那就引导他们远离自拍,多做图表。”另一方面,她又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草原”,如今的孩子从网络生活中获得的社会联系如涓涓细流,让他们和属于他们的时代更妥帖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的孩子确实需要知道如何在当今的世界中使用科技产品,利用好科技可能会帮助他们在事业和社交中取得成功”。

这样的态度无疑是通达的,而这一态度同样贯穿在作者提出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生存指南”之中。比如,在“网络生存指南”里,作者说她永远不会拒绝手机,也不建议别人拒绝手机,但是,当手机开始干扰生活,而不是帮助主人活得更好时,就必须作出改变,诸如规定在特定的时间(如晚餐时)或者亲密的空间(如晚上和伴侣共度睡眠时光)里禁用手机。说到底,作者所希望的,其实是在人机共处的时代,反思并重新确立人的主体性。有了这种主体性,就不惮于使用网络给自己多一份机会;在真实世界里缺乏需要的支持时,也就会毫不犹豫地到网上寻找可以联系的人,即便你已进入老年,受困于疾病和健康危机,借助在线论坛等平台和面临相同问题的人分享痛苦和快乐,“幸好我并不孤单”的自我安慰本身就是一剂心理良药。

现代人是生而孤独的,却无时无刻不在网络之中。翻翻这本有趣的书吧,为了更深刻地理解社交网络,为了找回免于孤独的自由。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