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元一(中)和同事在研究规划图
城市更新,规划先行。
杨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综合业务科科长成元一说,自己“已将杨浦全区的规划图刻在脑海中,走在大街小巷,我的大脑中常常会习惯性反映出带有地块指标的规划图纸,也总是思考完善规划、推进实施的路径”。
正是这样的认真,让科班出身的她在一线坚守多年,带领团队,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杨浦滨江南段总体城市设计、杨浦滨江中北段城市设计、“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建设方案等重点任务,为杨浦滨江由“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奠定规划基础,也通过杨浦首创的“社区规划师”制度,为全国社区更新、社区治理贡献了更多的杨浦智慧。
用心用情描绘规划蓝图
杨浦区规资局党组书记、局长牟娟评价成元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特别爱钻研,手边经常放着近年来重点地块规划图则的合订集,随时可以琢磨研究杨浦的规划图。她在杨浦区规资局工作的10年间,牵头完成规划研究课题20余项、规划编制项目近100项。
当前,杨浦处于创新发展再出发的关键时期,大量的存量工业用地、老旧小区面临着城市更新的课题。如何统筹布局、“靶向治疗”、综合施策?成元一开展了大量的探索,从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利用到零星更新、区域更新,从各类方案编制到规划实施平台机制建设、重点项目落地,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盘活低效用地、提升区域功能、促进转型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她特别善于不断打磨、形成最匹配的技术方案,找到区域规划落地实施和更新主体利益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推动项目顺利实施落地。比如存量工业用地转型的经典案例——互联宝地项目,就是她和团队一起反复讨论研究、修改完善,先后历经20余版用地规划方案,最终促使区企双方达成一致,实现法定规划确定的公益性要素全部落实,企业的诉求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
绣花功夫实践风貌保护
杨浦区有着“百年工业、百年高校、百年市政、百年根脉”四个百年的历史底蕴。作为杨浦区风貌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的具体负责人,成元一以“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为原则,做好杨浦“四个百年”风貌保护利用的大文章。
2017年以后,随着旧改迅速推进,杨浦滨江新增36个风貌保护街坊。成元一带领团队对滨江南段开展了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工作,充分采纳风貌专家的意见,延续滨江南段历史上所形成的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格局,明确在八埭头和大桥东形成两片以里弄风貌为主的集中低区,华忻坊、纺三里、上水工房等典型里弄风貌得以保存,在杨树浦路以南形成以工业遗存为主的工业遗存博览带……为杨浦滨江打造了沿江以工业遗产大开大合为主、腹地以里弄肌理格局为主的风貌格局,为打造具有杨浦特色的空间结构奠定了基础。成元一还积极寻求多方合作,通过空间艺术季、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小小社区规划师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多渠道、多平台向公众推介杨浦滨江的工业遗存。
此外,成元一还牵头在全市率先建立区级历史建筑动态监测平台,通过梳理建立了全区历史建筑情况GIS数据库,将历史建筑的具体坐落、保护等级等信息纳入数据库,并开展月度监测工作,通过技术手段对全区的历史建筑现状、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孜孜以求推动城市更新
228街坊是杨浦城市更新的一张“网红”名片,这张名片的幕后推手之一,就是成元一。
2016年,“两万户”工人新村之一的228街坊启动旧改,成元一所在的团队同时启动了228街坊的规划调整工作,通过法定规划,将“两万户”建筑予以保留,并确定了228街坊保障性租赁住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为228街坊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提供规划依据。今年,228街坊项目竣工,为将其打造为“15分钟生活圈”标杆示范项目,成元一及其团队会同长白新村街道,通过“系统性谋划、一体化推进”的思路,细化明确228街坊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布局,利用12栋修旧如旧的老房子,打造结合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健身中心、全市唯一的综合性工人新村展示馆、社区食堂等复合功能的街区式党群服务综合体,并带动周边美丽家园、美丽街区项目建设,全面提升228街坊及周边片区的品质。
目前她和团队正牵头全面推进杨浦“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在各街道蓝图的基础上,汇总完成全区的“一区一图”,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本单元全覆盖,将构建杨浦“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幸福生活圈。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