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文姬归汉》
新编历史剧《苏秦》
现代花鼓戏《夫子正传》
商洛花鼓戏《情怀》
新编晋剧《庄周试妻》
彰显中国气派,探索中国表达,在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之上,一台台传统戏曲、曲艺演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跨界创新,让现代审美意识和中国文化古典韵味相契合,为观众营造出“一眼千年”的古典舞台空间。守根护脉,方能以古鉴今;古韵新唱,则让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经典古戏、文化遗产“活起来”。
传承有序大有可为
建团45年来,上海昆剧团对昆剧《牡丹亭》的修改提高与演绎有十余次,在全球戏剧舞台都享有盛誉。作为本届艺术节的开幕演出之一,由上海昆剧团几代艺术家接续传承的全本55出《牡丹亭》之集粹版惊艳登场,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澎湃活力。
这场演出行当齐全、文武兼备,充满青春气息。主演罗晨雪和胡维露今年凭借该剧分获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3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榜首,两位优秀青年演员的联袂领衔,不仅彰显了这台剧目的表演实力,也为艺术节锦上添花。
“上海对晋剧特别地疼爱,每每排出新戏,总想着能不能到这儿闯一闯。” 2005年,当今“晋剧第一女老生”谢涛带着《范进中举》一个猛子扎进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那是晋剧暌违上海舞台69年后的惊艳亮相。今年,谢涛带着新编晋剧《庄周试妻》亮相本届艺术节,这是她阔别上海舞台7年之后再度带着新剧前来,也是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第五次参演上海国际艺术节。
谢涛说:“我只是晋剧的一个符号,我的背后是一部部好戏,一个不断发展的剧种。”从艺已过四十载,谢涛此次来沪,更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助推青年演员冲刺新一届白玉兰戏剧表演奖。谢涛与青年演员同台演出,主演、配角、乐队伴奏等全部启用该院各行当的青年业务骨干来担当,展现出山西晋剧在传承发展中大有可为的兴盛景象。
曲剧是河南第二大剧种,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是河南唯一的省级曲剧院团,60多年前就曾排演过曲剧《祥林嫂》,20年前又演出了《阿Q梦》《阿Q与孔乙己》,今年带着新作《鲁镇》来沪,起用了青年演员李晶花饰演祥林嫂一角,为河南曲剧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鲁镇》继承了鲁迅丰厚的思想遗产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在提炼萃取鲁迅原著精华的基础上,赋予作品新的精神高度和人文内涵,从而将“鲁迅题材的戏曲改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以文化人开辟新路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连续三届问鼎曹禺剧本奖,此次带来的新作《夫子正传》便是其一,这也是剧院首次携作品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演出现场,张九如的扮演者朱贵兵神形兼备、功底扎实,酣畅淋漓的唱腔,将张九如旧文人的迂腐、面对时局变化的迷茫及关键时刻展现的文人气节刻画得惟妙惟肖。张九如被卷入历史的旋涡,他从痛苦迷茫到痛定思痛,最终找到文人的使命和读书的意义,以其独特的方式昭示了士的精神。
丁香树下,弥漫着淡淡的哀伤、浓浓的离愁,似听到涓生在呐喊:“这混沌世界哪里有我路一条?”青年的呐喊振聋发聩,自由意识在黑暗中如惊雷般觉醒,锡剧《涓生之路》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摸索穿行,找到一条新路,从留白中生出“阿力”“易局长”“郝大爷”等原创人物,让故事从涓生一人的喃喃自语变为时代的交响曲。锡剧“彬彬腔”第三代嫡传王子瑜、锡剧“梅派”第三代传人蔡瑜等多位传承人为当代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
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带来的商洛花鼓戏《情怀》是一部贴近生活,关注时代,具有大秦岭浓郁地域风情的地方戏。该剧以幽默风趣,青春浪漫的花鼓喜剧风格表现了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单位的赵小燕,抱着“山乡育我一份情,我报山乡一世恩”的家国情怀来到云湖村扶贫的感人故事。
赵小燕初来云湖村,村支书和村民叫她“碎女子”,“碎女子”进村后遇到刁钻刻薄、油盐不进的“铜豌豆”,言馋口满、名声不好的“花蝴蝶”,住在泉边喊口渴的光棍兄弟及死缠烂磨的男朋友。面对这些不同性格的人物,“碎女子”与他们演绎出了新时代新农民的一出诙谐幽默、皆大欢喜的轻喜剧。
为让更多的青年人认识并爱上花灯,云南玉溪市花灯剧院特别打造了青春剧《花腰飞虹》,以大学生毕业回乡创业、振兴乡村为主题,把故事嫁接到玉溪花腰傣聚居区,既演绎当下青年人身上的故事,又宣传玉溪独有的花腰傣民族文化。舞台上,观众可以领略到花腰傣的原生态唱法。花腰傣民族特色与花灯剧特性有机交融,激励青年观众在乡村振兴的求索中,用真心真情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潮涌上海惊艳国际
在越剧《苏秦》的演出现场,中英双语的字幕让外国观众也可以无障碍理解剧情。《苏秦》首日演出时,巴拿马国家剧院艺术总监、加拿大苏尔萨特舞蹈团制作人、挪威国家歌剧院高级顾问等国际嘉宾都坐在台下,“舞台、音乐都很棒!剧情也很有趣!”大家纷纷表示很享受这场越剧体验,可以很容易地沉浸在故事之中,感受人物的情绪。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蔡浙飞饰演剧中苏秦一角,她深深感到带着这部新作来参加艺术节来对了,“《苏秦》很契合这样一场国际性的艺术盛会。”因为苏秦一辈子无私地付出,就是为了在那个动荡的战乱年代,为老百姓求得一份安宁。他的付出最终是赢得了战国时期15年的安宁。而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也一直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蔡浙飞说:“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样一个国际平台,既能传播我们的传统艺术,又能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出中国人追求和平的心声,也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种尝试。”
千年古乐南音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一唱三叹、高低自如的南音《文姬归汉》中,厦门市南乐团团长杨雪莉将女诗人蔡文姬的坎坷命运娓娓道来,既将她的才情与哲思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展现出南音幽雅清和的独特魅力,歌咏诗歌礼乐的永恒价值。
这出《文姬归汉》是南音首次亮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此次两场演出上座率都在九成以上,谢幕时掌声雷动。观众称赞《文姬归汉》“千年古音,余韵悠长”“呈现了一场满汉全席式的视听盛宴”“这些大胆而新颖的设计,同最古老雅正的曲牌融合在一起,让古老的南音如繁花般绽放在现代化舞台上”。
来自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地的留学生观看后说,精彩的演出让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更认识到闽南之美。许多年轻观众纷纷在社交账号分享观剧心得,比如“一度让我有了看歌剧《图兰朵》时的澎湃,如同欣赏南音版的‘今夜无人入睡’”,甚至让厦门市南乐团的演员们抓紧练签名,充分展现中国气派的国潮雅韵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