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幸福的颜色 跑步的乐趣 话说理财 养老始于心 父亲的“遗产”
第16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23-11-13

父亲的“遗产”

□曲铭

半年多前,我在墨尔本女儿家,妹妹发来手机语音,说病房里的父亲对平时每天必看的报纸也没了反应。顿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明白96岁的父亲生命走到尽头了。我回到上海处理父亲的后事。

父亲曲韶光上过私塾,十六岁在山东老家村子里当小学教师。后来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南征北战,进过抗大学习。孟良崮一役他负了重伤,弹片离心脏仅两厘米一直未取出。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在上海警备区机关从事政治工作。父亲的书箱里有《星火燎原》《红旗飘飘》《艳阳天》《欧阳海之歌》《红岩》等书籍,也是我学生时代看了无数遍的好书。后来他的书越来越多,却连一个像样的书橱也没有,更别提书房了。从1960年到2000年的40年间,我们一家先后住过常德路部队大院、陕西南路的法式公寓、镇宁路老旧三层小洋房、延平路的高层公寓楼,因家里子女多,家具老物件也多,特别是有了第三代,老人小孩住一起,腾不出多余房间给父亲做书房。父亲虽然爱书如命,也只能把书东塞一点,西塞一点,家里阳台的壁橱、饭厅五斗橱、客厅一角的三层架子、卧室的玻璃橱都放满了书籍。后来实在放不下了,一部分书搬到了干休所的住房。

90多岁后,父亲的右眼几近失明,依然拿着放大镜读报看书。他的枕头下放着新民晚报等报纸,随时取出细读,还分门别类,保存了很多剪报资料,包括上世纪50年代的老报纸内容。他还把过去订阅的期刊杂志,动手装订做成年度合订本。

爱书是父亲一生的兴趣,他从不讲究吃穿排场,唯有对好书津津乐道。为了方便外出淘书,父亲叫我买了一辆轮椅。我家离上海展览中心不远,父亲喜欢去上海书展闻书香,我推着他前往是他最开心的事,他翻翻这本,拿拿那本。父亲阅读兴趣广泛,家中传统文化典籍几乎应有尽有。亲友相赠的书籍,如牟平县志、曲氏家谱以及老战友自费出版的回忆录也珍藏着。其中不少中医药保健类书籍是他自学养生的参考。父亲把阅读生活当作了疗养和精神补药,他能活到96岁与此有很大关系。记得他82岁患胃癌住院开刀,念念不忘的是嘱咐家人把他要看的书带来,每天的晚报送来。

父亲走了,留下那把看书用的红木躺椅。他戴着老花镜翻阅书本,手里拿着红铅笔,在书页或报纸上写写画画的情景不时浮现在我眼前。不由得想起旅游富阳时,一座祠堂镌刻着清朝嘉庆年间的对联: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购庄田。我的父亲也是一生爱书,两袖清风的老党员、老军人,他没有挣下什么金银财宝,革命一生留下的最大一笔“遗产”,便是70多年来积累的书报和资料等,它蕴含着父亲“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求知精神。父亲是家里的读书领头羊,培养了一个好家风。我把他留下的书整理一番,取其精华当作传家宝继承下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