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瑜
近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经历十年谋划、八年攻关、五年建造的“冷板凳”,终于顺利完成命名交付。这是上海向全球高端装备制造顶峰攀登的又一力作。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冷板凳”的“冷”,就是这台下的功夫。它是年复一年埋头苦干的清冷环境,是屡战屡败成果难出的内心煎熬。但是,这是攀登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灵感的火花或许就在夜以继日的钻研中不经意取得。
对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海初步形成了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六大重点产业(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兴数字产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
“冷板凳”拼出热产业。“无论是三大先导产业,还是六大重点产业,很多优秀项目都是20年之前就布局的。”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民说,这些项目一定要有一个周期,给它一个良好的成长生态。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一定要有这样的定力和格局,为20年后的上海培根育苗。
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微公司,是2004年由60岁的尹志尧从硅谷回国创立的。“很高兴的是,国内半导体行业的市场发展印证了我们的预期,政府和业界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不断进取的动力激励着我们。”尹志尧说。经过多年艰苦创业的“冷板凳”,中微已成为我国半导体高端设备的领军企业。
科技创新是一场寂寞的长跑。基础性越强的研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的时间也就越长。这就需要科研工作者具备“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以顽强的探索精神持之以恒地向“光辉的顶点”前行。
科学研究有其自身规律。重大科技项目的成功,重大创新突破的背后,往往是几代科学家几十年的奋斗和坚守。历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最高奖获得者,很多对公众来说都是陌生的名字。但数十年默默无闻的付出,才有后来的成就与荣耀。
“冷板凳”的“冷”,只是很难受到大众关注,但绝不是受冷遇,更不能让科研人员生活清苦,困于琐事。现代科研不能成王败寇。最后出成果固然可喜,但就算失败,也不能被完全否定,而是要增强科研人员再次出发的信心和勇气。
上海打造科创“核爆点”,必须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要保持耐心,宽容试错,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给足“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也是科创领域“冷”与“热”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