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1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美国旧金山,应邀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同时应邀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习近平乘坐专机抵达旧金山国际机场时,受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纽森、财政部长耶伦等美方代表热情迎接。
时值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全球经济放缓之际,世界期望中美相向而行,妥善管控分歧,推进互利合作,合力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全球发展繁荣。
期待不仅止跌企稳
世界渴望从中美元首会晤中获得什么?在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看来,信心是必不可少的答案之一。
旧金山渴望信心。这座近年来因市容问题屡屡登上新闻的城市,竭力整顿这一问题。舆论观察到,以往垃圾堆砌与游民聚集的主要街道已整顿一新,年久失修的路面坑洞也被重新补平。有评论打趣道,这就像很久没有打扫屋子的夫妻突然发现邻居要来拜访一样。
亚太地区渴望信心。亚太地区是过去四十余年全球经济最富活力与增长最快的地区,但地缘政治紧张与经济格局重构相互叠加。亚太地区多国政要与舆论不断发声,期待中美两国合作引领地区长远发展和共同繁荣,勾画新愿景,指引新方向,注入新动力。
全球舆论渴望信心。中美两国是全球前两大经济体,经济总量超过世界三分之一、人口总数占世界近四分之一、双边贸易额约占世界五分之一。中美能否确立正确相处之道,是否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议题上展开合作,攸关整个亚太乃至全球的和平发展与人类命运。
“一年以来,世界动荡与变革持续加深,多个地区冲突不断,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一些国家民粹与保护主义盛行,逆全球化思潮泛滥,拖累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吴心伯表示,“国际社会期待中美关系不仅止跌企稳,而且能进一步往前发展,赋予全球信心。”
密集互动创造氛围
从一年前的巴厘岛到此次的旧金山,中美关系在经历一年的曲折历程后出现止跌企稳的势头,殊为不易。
2022年11月14日,中美两国元首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晤,为陷入严重困境的中美关系指明了前行方向,也在国际上推动形成了中美关系趋稳向好的积极预期。然而,两国关系的走向一度没有如外界所愿。
“气球风波等事件对中美关系构成了直接的冲击,美国允许台湾地区领导人过境等行为则背离了拜登总统‘六不五无意’的承诺。”吴心伯表示,“直到今年5月,受益于双方一系列高层互动,以及一系列对话与工作机制的展开,两国关系才迎来转机。”
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会晤。双方就推动中美关系排除障碍、止跌企稳进行了坦诚、深入、实质性、建设性的讨论。
此后,中美间展开一系列高层互动:6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并得到习近平主席礼节性会见;中国新任驻美大使谢峰在华盛顿履新,并与美国总统拜登进行交谈。7月,美国财长耶伦对中国进行了4天的访问,王毅与布林肯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再度会晤。10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纽森访华,王毅访美并与拜登会见。
在这段时间,中美还恢复和举行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对话,如首轮中美海洋事务磋商、外交政策磋商,以及军控与防扩散磋商。双方近半年来的密集互动为元首会晤创造了合适的条件与氛围。
具体问题有待解决
吴心伯认为,两国元首此次会晤,一是重新确立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明确处理相关问题的原则;二是推动具体问题的解决与管控;三是为明年两国关系的发展确立路线图。
近一个时期以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商务部长雷蒙多等拜登政府高级官员在多个场合强调,美国不寻求与中国脱钩,而是希望实现去风险和多元化目标,力图与中国建立健康的经济关系。同时,美国针对中国高技术领域的打压,并没有放松态势。
“总而言之,两国关系出现了止跌企稳的势头,但这个势头能走多远,仍取决于双边实际问题的解决,尤其是美方能否克服干扰、排除障碍。”吴心伯强调。本报记者 杨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