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姚雪垠联句(书法) 七十不老 我的上海老师 平衡点 一表三千里
第16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23-11-27

一表三千里

□吴翼民

暑期,我的两位外甥特意驱车从外地前来看望我这个舅舅,我自然很是欣慰,欣慰于二姐去世不久,外甥到底没有忘了我这个舅舅。及至与两位外甥见面,他俩说,这回固然是来看望舅舅,但同时也是来看望他俩的外甥。脑筋急转弯,我一下顿悟,他们说得没错,他们确是来看望他俩的外甥、也就是我的外孙嘛。又油然记起,去年秋天两位外甥就表示过,待涛涛(我外孙)从留学的加拿大放假归来,他俩会前来看望哩。

外甥前来看望他们的外甥,实在比看望我这个舅舅更加令人欣慰。俗话说:“一表三千里”,那是从前的说法,现在亲情疏淡,恐怕“一表六千里”啦,表妹的儿子又“表”了一“表”,岂非“一表九千里”?二位外甥却心心念念,委实难得也。

我母亲在世时就担忧着亲情的日益疏远,我多次听到她对我舅舅的儿子,也就是我表弟念叨:“弟弟啊,你有空要来看望看望我这个姑妈呀,千万不要‘外国落雨’啊。”我起始听不明白啥叫“外国落雨”,就问母亲,母亲笑道:“外国落雨——远洒洒嘛”,哦哦,原来是民间的歇后语,表示疏远的意思。我母亲虽然说的是笑话,却隐含着忧虑,忧虑民间“一表三千里”的说法早早验证到亲人的身上。

母亲像棵大树一样,根深叶茂,她众多的儿女就是大树繁茂的枝叶,她在世时最多的关照就是兄弟姐妹间的团结、凝聚亲情,不仅我们这一代要维护好亲情,下一代也必须联结起亲情,纵然有“一表三千里”的俗语,也要让这俗语尽可能慢些儿应验。后来母亲去世了,大树倒下,却没显“树倒猢狲散”的颓势,兄弟姐妹们仍亲情浓郁,有力的证据便是兄弟姐妹们商定,每年一次的聚会雷打不动,从大姐开始,轮流做东操办,定在正月初五。是时也,兄弟姐妹们各自开着汽车到故乡苏州指定的饭店聚会,各自把带着的礼物纳于汽车的后备箱,到时互相赠送,这些礼物多半是土特产品,比如我,每次带上十余篓无锡小笼包,分赠给兄弟姐妹,共享流淌汁水的鲜美。兄弟姐妹们则给我送上黄天源的猪油年糕、采芝斋的苏式糖果等。最珍贵的要数几位姐妹自己腌晒的雪里蕻、萝卜干及熬制的虾子酱油。每次聚会除了酒席间的欢声笑语、甜言蜜语就是汽车后备箱装满的厚重亲情。现在有种说法,很多亲戚只有逢年过节酒席相聚了,谓之“酒席亲戚”,说的也是事实,现代人不再像从前那样经常走亲戚、互相问候,讲究礼仪,但纵然是“酒席亲戚”,也总比“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要强得多吧。

其实现时亲戚间“外国落雨——远洒洒”也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其一是地域的因素,从前大家庭、大杂院式的居住环境不复存在,不说兄弟姐妹居住于一城,还有很多异地居住,相聚见面不便,好在有微信和视频联系,填补了许多缺憾;其二是现代人的价值观念与往昔不同了,事业和利益似乎高于亲情,纵然说不上“商人重利轻别离”,但两者相较,亲情也许会让上一步。所以现在有人给人际关系下了定义:“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不认识,四代不往来,五代成路人。”

我承认“断亲潮”正在加剧,但内心深处希望缓些再缓些,因而外甥前来看望外甥实在太过珍贵。还有我的弟弟,至今年年岁岁会代表我家这个“门头”,在过年时带着礼品挨家挨户探望“舅表”“姨表”家的亲戚,在他心目中,这亲情纽带非常珍贵,不可就此断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