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窑青花胭脂
红云龙纹双耳扁瓶尤侃犀角雕六龙杯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今天上午,上海博物馆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携手,拉开“春光龙融:上海博物馆龙年迎春展”的序幕。本次展览共展出8件不同时期、形象各异的龙文物精品,讲述中华龙形成与发展的传奇片段。
展览中最早期的文物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玉玦形龙,2003年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拥有距今5500—5000年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早期龙形象的代表。和如今人们熟悉的龙不同,这件玉玦形龙头部较大,双耳竖立,耳间有棱脊,吻部前突,用阴线雕出双目、口和鼻间褶皱。躯体弯曲呈玦形,缺口处有明显切割痕。颈部有圆孔,可以穿系。根据造型推测,这条“龙”的形象可能源自猪、熊或蚕等,因此也被称为“玉猪龙”。
本场展览的8件文物中,有2件上博馆藏是首次与观众见面。其中体型较大、引人注目的要数近代珊瑚龙,它由整支珊瑚雕刻而成,形象生动,好像在云海之中腾云驾雾。
本次展览展出了3件外馆借展的文物和5件上博本馆收藏的文物。上博的5件文物是从上千件龙文物中选出的,旨在展示不同材质、不同形态、不同朝代的龙形象。据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褚馨介绍,在上博馆藏较为薄弱的玉器和金器类别上,他们向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西安博物馆寻求合作。
龙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构的形象,在中华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春节舞龙,也是许多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通过龙年生肖展,观众可以走近龙,感受龙带来的新春气息。
本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