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未
我在德国留学的大学里有几位美国教师,负责教授学术英语的词汇和写作。有时候聊起他们在德国的旅居工作的感受,总免不了总结为一句话:德国人好古怪的!比如说,他们在美国家里附近的商店买东西,出于礼貌,熟悉的店员总会跟他们寒暄几句,今天过得好吗?最近出门度假了吗?临别时再寒暄几句,祝您拥有美好的一天,走好走好啊。德国呢,店员们只负责埋头给你报出一个总价,你能不能听清看你的德语听力水平。
要是你主动跟他寒暄,你今天过得好吗?他顶多是抬起眼皮看你一眼,那目光就跟看你刚才买的那一公斤苹果一样。
是的,德国就是如此,洋溢着一种社交“尴尬”的氛围。朋友家买了房子乔迁新居,请大家过去庆祝。德国人不会像美国人那样使劲赞扬,这房子好漂亮啊,这沙发好可爱啊!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事先发愁送什么大礼好。德国人非常务实,他们会查看窗户的密闭程度和墙体厚度,然后说,这房子这么大暖气费肯定超贵的,这墙体怎么还没做隔热,窗户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双层玻璃窗。他们也许还会拿出打火机对着窗玻璃一番审视,然后说,两层玻璃之间怎么没有隔热层,现在大家早就使用三层玻璃窗了,赶紧换了吧。
话说像这种重要的聚会也不一定非去不可。任何社交聚会都可以说不,只要那不是政府企业文件明文规定的或者你签署了什么同意书的,那就是没有“义务”的。
别家婚丧嫁娶各种大日子,亲朋好友小酌的邀约,同事聚餐,同业年终聚会,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哪怕时间有冲突实在不能全部到场,我们也会反复担忧,这样很失礼吧,别人会有想法吧,这样不太好吧?然而在德国这个社恐者的乐园,但凡你不想去赴约,就不必勉强自己,都不需要解释什么理由,只简单说一句,很遗憾我不能来。
如果想要表现得更友好一些,可以说已经有约了,不必说明约了谁。或者解释说,心情不好不想出门,在德国也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虽然在其他国家有可能直接被拉黑。
即便你参加了聚会,你也完全可以提早走人,说走就走,完全不用顾忌在哪个时间节点走更加妥当,你就是这个时间节点。不用考虑全场领导或者长辈都还在说话,你忽然站起来走人,大家都会转头看着你。是的,大家都不免受到惊扰,转头目送你离开,但是不用担心,他们注视你的时候心里没有在想,这家伙怎么这么不懂事,等着瞧吧,以后落在我的手里我一定给他小鞋穿。
在德国,同事是同事,朋友是朋友,泾渭分明,下班时间一到,同事可以老死不相往来。即便在街上迎面遇见,你都可以不打招呼当没看见。只有上班时间,你的同事才不是透明的。作为一个深度“社恐”者,我从来没有这样无所顾忌地隐身过。我能背诵所有冗长的学术术语,但是我们小组的各位教授、博后、同学,我能叫出名字的只有我导师,其他人只有在研讨会现场,我才能靠脸来识别。
尽管大多数人可以在德国保持长期社交无能不会有任何后果,但是很多德国人非常自信地认为自己很会聊天,公共场所经常有陌生人跟别人搭话。比如夏天在公交车上,有一位老奶奶非常大声地在我面前说话,我胆怯地左右环顾一圈,没别人,那显然就是在跟我说话了。她说,这天气太热了,公交车里没有空调,这让人还怎么活下去?她对我反复说了五六站路,说得满头大汗,力气渐弱,我想不回答也不好吧,就安慰她说,是呀,天气太热了,哪里都没空调,不要说公交车了,连健身房都没空调。老奶奶顿时再度“社牛”附体,高声跟我互动道,这天气出门散步都嫌热,居然还去健身房,没空调能怪谁,这不是自作自受吗?
嗯,德国人可真会聊天。
所以说,在德国大可不必担心因为自己社交无能得罪人,或者做出尴尬的事情来。只要你不觉得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在德语中有一个动词,意为:“替别人觉得尴尬”,这个词在中文、英语和法语中都找不到可以直译的替代词,可见德国人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有时候觉得这种社交行为还蛮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