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5日 星期日
演出消费者综合满意度高 “上海视听”亮相香港国际影视展 拳力以赴,成为“武艺人”
第9版:文体新闻 2024-03-14

拳力以赴,成为“武艺人”

——访卢氏心意拳传承人余江

卢氏心意拳传承人余江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扫码一探卢氏心意拳究竟

坐下聊拳法,他身姿挺拔,谈吐间温文尔雅;起身练拳,他目光炯炯,一招一式尽显克敌之势。一静一动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在卢氏心意拳传承人余江的身上收放自如,这也是他钻研拳法及其背后文化30年的结果。2021年,卢氏心意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2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公示的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余江名列其中。

“我从小学拳,1994年开始学习卢氏心意拳,1996年拜卢氏心意拳创始人卢嵩高的亲传弟子王书文为师,现在有40个徒弟,400多个学生。”余江的徒弟和学生来自各行各业……余江说:“老一辈的传承者年纪大了,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接班’。”

文化加持 提升境界

余江介绍,从技术上讲,传习卢氏心意拳有三层境界,一是武术人,二是武意人,三是武艺人。“术”指的是技术动作规范到位,“意”则是对心意拳动作背后动物象形的理解和觉悟,而“艺”就到了技而近乎道的境界。从“术”到“艺”,需要的不仅仅是拳法动作的精进,更是对其背后传统非遗文化的深入挖掘。

卢氏心意拳是卢嵩高从河南心意六合拳承袭演变,在上海开创的一种拳法。该拳把人分为十个类型,分别对应鸡、鹞、燕、鹰、虎、马、熊、蛇、猴、龙十种动物的运动形态,因人而异进行传授传习,故又称“上海十大形”。

据拳谱记载,心意拳为南宋名将岳飞所创。抗战时期,卢氏一派的传人李尊贤、解兴邦等也秉持精忠报国的武穆遗风。1943年9月,李尊贤接受锄奸任务返回上海,当时执行任务不能携带武器,他便凭借过人的武艺和胆识,赤手空拳锄掉了汉奸。

这些历史,也是卢氏心意拳尤其注重实战的特点的由来。余江说:“卢氏心意拳只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在冲锋过程中,与对战者接触的瞬间,短时间内决出胜负。只有清楚拳法的由来,了解它的系统,知晓它背后的历史和代表的精神,才能掌握拳法精髓,进而传承创新、自成一脉,打出自己的风格。”

走出武馆 扩大影响

学成后的余江,开始推广传承卢氏心意拳。按照传统师父带徒弟的模式,余江感受到了局限。卢氏心意拳的“十大形”体系为每一个入门弟子“量身定制”练拳课程,例如长得比较壮的余江就是从“熊形”练起,再逐渐拓展至其他形的拳法。这使得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学习方式,但也会让每位传人对拳法的领悟都带有个人色彩。余江发现,同门的前辈和师兄弟“你领悟到这一块,我领悟到那一块,各有不同”。要把卢氏心意拳完整地传承下去,需要更全面地整理和记录。

2006年10月1日,余江在长宁区新渔路上开设第一家卢氏心意拳会馆,18年间几经搬迁,成了现在北虹路的上海“十大形功夫馆”,收徒教学之余,这里还成为他和心意拳传人、武术爱好者探讨拳法的“根据地”。经过4年资料收集,他在2010年出版了《卢氏心意拳入门》和《卢氏心意拳开拳》,2019年又出版了《卢氏心意拳传习录》,梳理心意拳在全国的26个分支,以及1290位传承人。余江说:“整理成书,让卢氏心意拳打破坐等别人慕名而来的被动形势,让更多人了解、喜欢这项非遗,也方便全国各地的武术学子学习。”

因练习卢氏心意拳而身心受益之后,余江更加深刻认识到这项非遗的价值,也更迫切地希望将它保护好,发扬好,分享给更多人。他在多个社区开设传习点位,通过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全民健身日、非遗文化遗产日等活动走进市民生活;还邀请外国友好人士、上海高校留学生体验、学习项目技艺,组织海内外武术爱好者传播非遗文化;更致力于“非遗进学校”的教学活动,为孩子们设计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的课程。去年,余江与上海市武术院合作承办了“心意拳50+”主题创作赛事,在全国200多件投稿中选出50件摄影、视频、文创作品,以更多样的形式带大家认识卢氏心意拳的传统非遗魅力。

本报记者 吴旭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