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苦(小篆)
图二 涩(甲文)
图三 涩(甲文)
图四 涩(小篆)
徐梦嘉 文/图
一种使舌头感到不滑润不好受的滋味谓之苦涩。
苦,历来主流学派认定是形声字,古仅是“苦”的声符。《说文解字》苦:“从艹古声。”《汉字源流字典》苦:“形声字,从艹,古声。”拙栏中多次讲过秦(含秦)以前古人造字不会无厘头地拉郎配。笔者擿埴索途,也已在拙栏将500多个被历代学界认定为形声字的声部,识定出该声部还能表形、义、理。那么有多少是动中窾要呢?留给时间检验后人裁断。本文揆初的“苦”同样。
具体解析,“苦”(图一,小篆)由“艹”和“古”字组成。艹是一种药用食用兼具的无毒野生植物。苦的本义是指苦菜,即荼(tú)。《诗经·唐风·采苓》中说“采苦采苦,首阳之下”。古,字形是十口上下组出,远古无文字,往事靠口口相传。十口相传为古,一口代表一代人,造字的甲文时代人寿短,三十年为一世,世字就是三个十合成,十代人就是三百年,三百年前的往昔自然是古时。汉字神奇,苦中艹下纵向十口的古非仅为声符,其意乃短时间纵向中带横向表示多人的“十口”。许多人先后品尝过荼,都认为此荼很苦,包括口味重的人也如此认为。
味道苦也泛义为生活艰苦:痛苦、贫苦、劳苦、含辛茹苦、苦不堪言等。《诗经·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苓,一种药草,其味极苦,又叫大苦。攀山越岭在首阳山顶山脚采摘“苦菜”的人们更苦,此两句诗竟然有苦的本义和衍义。“苦”从吃苦需要尽量忍受与克服,衍义竭力意思。如“苦口婆心”,即善意地竭力劝说对方。“苦”还有竭力的难义:刻苦、刻苦钻研等,形容学习的付出。赘语,读tú的荼又指茅草、芦苇等开的白色花,如火如荼。荼读chá时,又是茶的古字。
涩(澀),甲文一款写作歮(图二),三止(脚)配就,会意多人一起走动,碍手碍脚。还有一款甲文(图三)十字街道(行)四面都有人(止表示),形象地描绘出路上行人比肩接踵拥堵的境况。小篆(图四)涩(歰),构形是下两个正止,对应上两个倒止,双方互相抵牾般迎面走来。《说文》:“涩,不滑也。从四止。”甲文小篆从涩走路的不顺畅带出涩的义项。
笔者需要提出的是有一个涩的正体异形字是“瀒”。左边是流水(氵),右边是啬(墙的本字)。会意房屋漏雨,水从土墙上向下慢慢蜿蜒渗漉(形成屋漏痕)。在不顺畅意涵方面歰和瀒同,于是“歰”加氵(水)成澀(涩)。还有一款正体异形“涩”字作“渋”,右上是“止”(趾、脚),下则以四个脚印表示来来往往的人流(水部)。笔者认为此老祖宗打造的渋(涩),形义理都出彩,可惜在传承中我们弃用了此字,使用的是上面倒止已经讹变为指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刃”字涩(澀),而“渋”成日本使用的汉字(平假名写作しぶ),委实遗憾。
单字苦与词语苦涩的意涵都首先指味道,而单独的涩字其实是一种口感。并从很难咽下涩感衍义出的晦涩、生涩等词,用来形容文字难读难懂等;才短思涩,指思路迟钝。
“苦涩”出自唐代学者李肇所著的一部史书《国史补》:“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樊宗师,唐代散文家)。”
今天,我们探究“苦涩”,了解“苦涩”,体味人生中的苦涩,方能真正懂得甘甜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