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小脚丫蕴藏大健康  把握足部发育黄金期 早期启用DM T治疗 助力多发性硬化患者迈向“新生” 膀胱癌药物治疗有望进入新阶段 今天你“抗炎”了吗
第14版:康健园 2024-06-24

膀胱癌药物治疗有望进入新阶段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尿路上皮癌90%。近年我国新诊断尿路上皮癌患者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中国国家癌症中心(NCC)发布的2022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数和死亡人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膀胱癌发病率为9.3/10万人,死亡率为4.1/10万人。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7.3/10万人,死亡率3.3/10万人,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8位。

膀胱癌的发病与吸烟关系紧密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沈益君教授介绍,尿路上皮癌泛指起源于泌尿系统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尿路上皮癌最常见的部位是膀胱,其他则发生在肾盂、输尿管和尿道。

除了肿瘤发病的一些共性外,要特别强调导致膀胱癌发病的两大高危因素:吸烟和职业接触史。沈益君教授进一步介绍,虽然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很多疾病的发病都与吸烟有关,但膀胱癌是除了肺癌之外,第二个和吸烟有强相关的恶性肿瘤。有研究表明,吸烟者发生膀胱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4倍左右。职业接触是指从事化工、重金属、染发行业,工作环境中跟一些化学物质接触,特别是苯、芳香胺类,膀胱癌的发病风险会明显升高。总体来讲,膀胱癌是和工作生活环境紧密相关的恶性肿瘤。

间歇、无痛、全程的肉眼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间歇的原因是,肿瘤生长得很快,毛细血管破裂后出血,出血如果不严重,过一段时间自行止住了。如果没能及时就医,很容易被忽视。无痛血尿则是指有血尿不伴有尿痛。尿路上皮癌患者因血尿就诊可达80%~90%。但10%~15%的膀胱癌患者在首次就诊时可发现转移,约50%的患者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可出现复发或转移。

分子生物学助力靶向药研发

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通常被比喻为三驾马车,手术、放疗,还有抗肿瘤药物治疗,包括化疗、免疫治疗、抗体偶联药物、靶向药物等。尿路上皮癌的治疗也是如此。

沈益君教授指出,手术治疗是尿路上皮癌首选治疗手段,特别是早中期的患者。大多数早期膀胱癌经尿道膀胱镜微创治疗就能实现R0(无肿瘤残留),术后辅以膀胱灌注治疗以降低复发率。对于中期膀胱癌,首选的治疗方式是做膀胱全切除。具体的手术方案需要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接受程度。患者在术后要面对排尿问题,临床上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通过造口把尿液排出体外;二是进行原位新膀胱的尿路重建,优势是不需要集尿袋,不影响身体外观,但是并不适合每位患者,对患者的依从性要求较高,既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状况,要符合适应证,又要患者在术后定期排尿、储尿训练,做好新建膀胱的管理。

已转移的晚期膀胱癌患者则以抗肿瘤药物治疗为主。既往方案都是以铂类为基础的全身化疗,但尿路上皮癌的化疗效果并不是特别好,中位生存期大约一年到一年半。自从肿瘤免疫治疗问世之后,这七八年里晚期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效果大有改观。随着近年抗体偶联药物进入临床运用后,通过精准打击,使得治疗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分子生物学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向治疗策略。Nectin-4靶点广泛存在于实体瘤中,使它成为了一种理想的抗肿瘤药物靶点。经发现,Nectin-4在尿路上皮癌患者的93%样品中高度表达,为尿路上皮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临床研究报告显示,抗体偶联药物联合免疫治疗的新型组合方案,给晚期膀胱癌患者带来31.5个月的平均生存期,达到了接受化疗患者的2倍。这是抗体偶联药物联合免疫治疗策略能够替代传统化疗的研究,有望将晚期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治疗引向一个新阶段。 章苒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