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夏(国画) 打电话时间有讲究 阳光老人聊往事 赠石记 旧信壳里的故事
第16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24-06-24

阳光老人聊往事

□ 吴永耀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是现在耳顺之年以上老人儿时再熟悉不过的歌。

时光飞驰,青春不在,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但往事难以磨灭,时时历历在目。于是,在茶馆、在饭店、在农家乐,往日的故事成为而今两鬓斑白老人聊天的主题。流行乡愁是他们现在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怀念儿时的马路、儿时的弄堂以及弄堂里的学校,郑自华用笔叙述这些由人和事组成的往日故事。

郑自华,给人第一感觉是一位阳光慈祥的老人。扎鞋底、打家具、凭证淘旧书,烟纸店、老虎灶、公用电话间,这些往日故事,汇集成一部《上海·印象》,书中的“家里家外”“店里店外”“书里书外”“戏里戏外”无不盈透浓浓都市人的乡愁。他讲起往事,娓娓道来显感悟,寻常细节有感恩,苦涩岁月呈乐观。

雨还是那场雨,鞋却不是那双鞋,从雨天雨鞋的变化,感叹时代的变迁;从往日上海夏夜的一道风景线——乘风凉,体察到满满的人情味。左脚有疾是遗憾的,当女营业员建议新裤左裤管改得短些,当登长城时众人让道那一刻,他把人间善爱铭记心。生活再艰难也要用心改善,盐水瓶当成汤婆子御寒,还可以把普通的话筒改装成时新的落地台灯。

郑自华还是一个热爱生活、追逐时尚的弄潮儿。曾经风靡一时的喇叭箱、饭盒子般的录音机、五彩缤纷的年历片,都是他的最爱。缘于热衷新鲜事物,花2角钱登记“大哥大”信息单,得到1万元回报。他又是“杨百万”同辈第一代股民,获得了人生第一桶金,称他是“郑百万”还是“郑上亿”至今还是个谜。他还能把他的所思所悟融入他的往日故事的叙述中,从寻常细节中写出不寻常意味,由此文章屡屡获奖。

述往事,品陈味,展旧景,郑自华记录这些逝去的身边故事,其实是地方史民俗学市井文化最珍贵的坊间史料,在老年生活的自娱自乐间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