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夏(国画) 打电话时间有讲究 阳光老人聊往事 赠石记 旧信壳里的故事
第16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24-06-24

赠石记

□丁汀

载着谢燕华老师赠送的十几方奇妙美石,小车驶在去周庄小院的高速路上,凭感觉,这些石头足有千斤重。这可是谢老师私藏了二十多年的宝贝,如今,何以将这些宝贝疙瘩犹如嫁女儿似的赠送给我这个古稀文友呢?

这故事,还得从四十多年前说起。

1979年,《青年一代》杂志创刊,吸引了无数年轻人。拥有20多万知青的崇明农场自然成了杂志采写、作选题的重要目标。当然,这和谢老师曾在农场生产队当过干部的经历有关。

机会历来是给有准备之人的。一位农场女知青放弃顶替,重返农场与崇明男友结婚的消息,给了我一次良机。采访后,一篇标题为《鹊桥横跨在鸿沟上》的四五千字文稿,发到了素不相识的谢老师手里。1981年第6期《青年一代》杂志(双月刊)上,改题为“重返农场”的“处女作”刊登。凝视着自己的名字,我激动得彻夜难眠。就此,谢老师就成了联系我的责编。

每次休假回沪,绍兴路54号的编辑部,便成了我每每报到的“老娘家”。谢老师每次对我汇报的农场题材,逐一分析指导,严格筛选……往后20年里,《青年一代》成了我写作成长的摇篮。1985年5月,谢老师将一个内定的好题材交给我采写。太过精彩的故事一时竟令我不知从何下笔。写出五六千字的初稿后,才领教了谢老师对作文的严谨作风和诲人不倦的能耐:数易其稿还没过,我已感江郎才尽。然而,谢老师最后一次请我到她家去,当面教我修改。这篇刊登在1985年第6期杂志上的《拯救——不仅仅是为了一个罪犯的新生》文章,竟获得了全国读者自发评选的“好稿奖”之一,并让我首次参加了杂志社的“金华笔会”。我也成了农场知青的“代言人”,向与会者倾吐了知青的所思所想……

1988年秋,我还在“流动平方”里作“困兽斗”,夏主编和谢老师照样受邀参加我的婚礼,鼓舞了我的写作信心。直至他们两位又创办了《人到中年》杂志时,尽管我已在做记者,但依然和谢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间,她委托我编过两期《人到中年》,让我初学了从选题策划、文稿落实到修改,配图等的专业知识,至今感恩。

后来,尽管我们都已先后退休,但文友间的友情之树长青。直至2018年秋季,我受命创办一份社区季刊,谢老师自然成了杂志的“特约记者”,她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古美社区的采写,重磅大作不断,提升了刊物的“磁场效应”。

5月初,突然收到谢老师计划赠送奇石的信息,她认为,我比较具备传承这些奇石的综合条件;巧的是,正逢老夫七十岁生日,也真是一份可遇不可求的“大礼”了。

其实,我意念中的奇石传承,不仅仅是石头的物理外形,更是承载了谢老师坚韧性格和谦恭待人的丰富内涵。不久,谢老师寄来了写“奇石缘”的文章。拜读之余,真感慨世事轮回:我成了老师大作的责编。眼前又浮现出39年前谢老师教我修改得奖文稿的难忘情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