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24日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上海医疗与科技工作者中引起热烈反响。上海医疗和科技行业的工作者纷纷表示,面向人民健康,科技创新要持续发力,把各个学科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汇集到服务人民健康,服务国家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人类战胜疾病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要求,始终激励着我们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我会在这一条赋予生命希望的道路上永不停歇。”瑞金医院血液病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团队)奖,团队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说,“青年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是我们血液病转化研究团队不断创新发展的关键,我们目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为造就一支朝气蓬勃的年轻队伍而不懈努力。”
“瞄准未来,再度起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后,新华医院孙锟教授激动之余也倍感压力,他表示,获奖不仅是对我们小儿心血管团队几代人不断创新、努力奋斗工作的肯定,更是吹响了未来工作的集结号,在国家实现科技自强自立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难题要攻克。比如,在宫内儿科学这一领域里,我们就必须在疾病的“防、筛、诊、治、研、转”等多维度齐头并进,要持续探索生命之初的秘密,要持续提升疾病诊治能力,更要助力国家的人口战略。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科技发展,重视科技人才培养,这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会在医学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更加努力,为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迈向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的一员,深切感悟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我们的研究历程也充分彰显了国家制度优势和创新机制的强大活力。这份殊荣不仅是对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的肯定,更是激励我们团队在生物医药领域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号角。”瑞金医院无锡分院副院长李军民表示,展望未来,将秉持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在建设医学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勇攀高峰。
“科技领域很大,医疗作为其中一部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身为华山医院的医疗科技工作者,我倍感责任重大,只有不断创新医疗技术,勇于提出问题,敢于突破,持续钻研,才能守护好人民的生命安全、维系好人民的生活品质。”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贾杰说,“产学研”是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机制,作为一名康复医生以及康复新技术研发人员,我们要聚焦临床所需、患者所求,多学科交叉,不断提出新的研发思路,促进医疗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新兴医疗产业发展。
新华医院核医学科青年医师程维维说,认真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作为一名医生,同样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深知科技是推进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获奖项目体现了我国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其中医疗方面的获奖更是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在日常医疗实践中,我不断感受到新技术、新方法给患者带来的福音。无论是诊断技术的提升,还是治疗手段的革新,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同时,我也看到我们在许多原创性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这更加坚定了我投身科研、努力创新的决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施剑林研究员说,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科技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才能使我国的产业水平得以提升,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得到保障。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研发和产业化工作需要去推动、去开展;有很多体制机制上的困难需要去克服、去突破。作为一名从事材料、化学和生命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的科技工作者,要带领团队在相关领域实现基础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突破,同时积极推动临床转化与应用,服务人民生命健康,服务国家科技发展。 本报记者 左妍 郜阳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