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杯”校园行活动走进大同中学校园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梅子黄时,雨水润湿大地,一段属于文学的午后时光,则会润泽心灵。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指导,新民晚报主办的“夜光杯”校园行活动昨天下午正式启动。
创办于1946年的新民晚报“夜光杯”,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副刊。为促进青少年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的提升,引导青少年感受文字之美、文化之美,“夜光杯”校园行活动将邀请一批知名作家、专家、教授,陆续走进上海的中学校园。
首场报告会上,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作协副主席、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孙甘露和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赵松,昨天走进上海市大同中学和高中生们进行交流。
同学们和嘉宾对话
1933年,中共中央做出从上海撤离到瑞金的决定,一项隐秘的计划,在党的地下战线推进……《千里江山图》以真实历史为背景,塑造了一群年轻的、富有理想的革命英雄人物群像。在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这部小说被誉为“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在全书责任编辑江晔的引导下,两位嘉宾的对话由此展开。
小说为何以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为题?孙甘露说,“笔墨当随时代”,在小说中,这五个字是地下工作者的暗号,而他想表达的是,“江山”,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国土,更是眼前的人。小说描绘的革命人群像,其实都和在座同学年龄相仿,或者大不了多少。只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早上出了门,并不确定晚上能回来。在赵松看来,这个书名意味着要寻找大时代中隐蔽的人,被埋没的人,敢于牺牲的人。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中,《千里江山图》关于陈千里和叶桃的部分内容成为文本类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体会共产党人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别离”。孙甘露笑言,他也是考试结束后才知道自己的作品入选。赵松则认为,别离有时会变得非常悲壮,因为革命人虽然尚不知晓光明何日到来,但知道生命的意义可以超越时间,用另一种方式走向未来。
准备了23个问题
同学们精心准备了23个问题,让孙甘露感叹于当今中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深度。有同学认真研读了《千里江山图》后,围绕细节提出了自己许多思考:“小说最后为什么定格于革命同志坦然赴死那样一个画面?”“您在小说创作中如何设计人物名字的呢?”有同学对社会上流传的“文学式微”的观点提出质疑,“您一直被认为是‘先锋派’作家,我们应当在‘先锋派’中,再去创造先锋吗?”时间不知不觉过去近两个小时,高一(2)班女生王允臻没有“抢”到发言机会,散场后大胆走到台前提问,“孙老师,请问如果也想像您一样开始一部长篇小说写作,需要做哪些准备?”
孙甘露“揭秘”,为了创作《千里江山图》,他花了约两年去查阅各种档案资料,做了大量案头工作。而很多的准备,可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积累的。比如,在他的少年时代,他就喜欢在马路上走走逛逛,那些看过的街景、遇到的人,某一天或许日后就会突然以文字的形式,在作品中呈现。“比如,龙冬为什么姓龙?就是因为广东一带这个姓很多,符合人物身份。”
“小说的写作是想象的过程,是生命的体验,也是给你机会,让你经历未曾经历的事情。”孙甘露建议同学们,在写作之前,不妨先有一个假想的读者,来反观和检验你既有的人生经验。“青少年时期应该更放松地把你的感官开放,去感受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青春,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