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李全胜:让残疾朋友感受城市温度 中国的改革  世界的机遇 国内最先进自动化码头运营
第2版:要闻 2024-08-08

李全胜:让残疾朋友感受城市温度

“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每个残疾人工作者可以说都是春的使者,我既是杨浦区聋人协会主席,又是控江路街道‘阳光之家’的管理员,我的使命,就是要让身边的残疾人首先感受到城市的温度!”李全胜的心里,一直烙印着5年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在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他作为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几年过去了,李全胜在服务残疾人朋友的岗位上,又有新作为。

做大家的“服务员”

因药物过敏,李全胜2岁时失去了一部分听力。2004年,全市各社区招聘残疾人工作助理员,正逢企业改制的他主动报名,来到控江路街道,成为残疾人的一名“服务员”。2013年,他当选杨浦区聋人协会主席,连任三届至今。

一当选协会主席,李全胜就到12个街道走访聋人朋友。那时,李全胜因为有一定的听力和语言能力,所以不会打手语,也看不懂手语。“我和聋人朋友交流要靠其他人翻译或用笔写出来,这怎么行?!”李全胜下定决心,从零开始学手语。听聋人说,他们很少外出,生活枯燥,李全胜于是找到公益组织、志愿者团体,组织了不少残健融合活动。几年下来,残疾人朋友的性格开朗了许多,在外打手语也不觉得难为情了。

2015年起,上海开放大学杨浦分校与杨浦区残联合作开展技能培训,李全胜赶紧通知聋人朋友们。经过培训,两名聋人先后出师,不仅找到了咖啡师和培训师的工作,还相继在近两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蝉联第一。

真情相待如亲人

杨浦有8000余名聋人,多年来,李全胜已为数十名残疾人成功推荐就业,为聋人解决实际困难数百件,化解多起家庭矛盾。其中,有一个残疾人“兄弟”——小陈十分特殊。年纪比李全胜小不少,从最初拘谨地叫“李老师”,到如今亲热地喊“小李”,这里面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小陈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智力残疾人。多年前,父亲在工作中意外身亡,母亲受不了打击精神分裂被送进医院,20多岁的小陈成了无人照顾的“孤儿”,生活难以自理。那时,李全胜是社区助残员,看到小陈家里乱糟糟没人收拾,有时烧个早饭忘了关煤气,午饭晚饭又不会做,来了水电煤账单也看不懂,日子过得是一点没着落,李全胜心里真是着急啊。他和居委干部虽然也经常上门给小陈提供帮忙,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特别是后来调去“阳光之家”工作,少有时间去看小陈,于是李全胜找到领导,帮他出面协调街道等部门,特事特办,把小陈送进了家门口的敬老院。

起初,小陈有点不适应,而敬老院就在李全胜住的小区对面,所以小陈隔三岔五就要溜出来跑到李全胜家里。李全胜总是安抚好小陈,再送他回去。后来,小陈慢慢适应了新生活,还成了老人们的“团宠”。李全胜逢年过节去探望时,小陈总是说今天这个老人给他吃了一块蛋糕,昨天那位老人给他吃了一个水果,住在敬老院里没有烦恼,很开心。

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除了小陈,李全胜还帮过许多残疾人。有一个智力残疾人在父母去世后独居,对方诉苦说:“没人理我,我的心情很苦闷。”李全胜说:“没人睬你,我睬你;没人陪你,我来陪!”说到做到,他常带着这个新朋友去参加杨浦公园聋人角等活动,还叮嘱对方少喝酒。对方也听得进,与亲戚的关系也改善了。

“我是残疾人,更要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朋友服务,努力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地位,让大家走出家门,更好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对于残疾人工作者这个身份,李全胜十分自豪,也格外尽职。在他的带领下,杨浦区聋人在全市残疾人的定向赛、法律知识竞赛、广播操比赛、柔力球比赛等许多活动中屡获第一名等佳绩。在这些活动中,残疾人朋友增强了信心,开阔了眼界,成为了人民城市发展建设的参与者和共享者! 本报记者 孙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