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机器人护工将带来什么? “医界神探”翁心华“一锤定音”断疑案
第2版:要闻 2024-08-19
好医生要发现病人不为人注意的异常

“医界神探”翁心华“一锤定音”断疑案

翁心华仔细读片寻找蛛丝马迹

翁心华带着年轻医生查房

本报记者 左妍

86岁的他,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终身教授、全国“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张文宏的老师。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看到病人不为人注意的细小异常,用扎实的临床技能捕捉仪器未能探到的体征,用渊博的知识迅速在大脑中检索出各种可能,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出最终的诊断结论,许多疑难病患者因他“一锤定音”结束辗转,重获新生。他,就是“感染界福尔摩斯”翁心华,刚刚被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评选为2024年“最美医生”。

少年立志

投身传染病防治事业

翁心华出生于卢沟桥事变第二年,日寇铁蹄下麻疹、霍乱病人的悲惨境遇,给幼年的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父亲是浙江名医,曾参与创办当地医院。从小目睹父亲治病救人,翁心华深有触动,立志当一名能够解除病患痛苦的好医生。

长大后,翁心华考上了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96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华山医院传染病教研室工作。时至今日,他仍能一字不差地报出五十年前的检验方法原理、正常范围和意义。多年后,同学朋友仍折服于他惊人的记忆力和勤奋的学习态度。

众所周知,预防传染性疾病要与病源“保持距离”,但翁心华的日常工作,就是与病毒相伴,经常要和病人“零距离”面对面。每当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他都当仁不让、挺身而出,带领专家团队挑战疫情传播的生死时速。“传染病防治事业是艰苦、有风险的,但毕竟要有人去做。”他总是这样说。

2003年,“非典”疫情突如其来,异常凶猛,一时间全国上下人心惶惶。翁心华临危受命,担任上海防治“非典”专家咨询组组长。他亲临一线参与上海市SARS医疗救治与防疫,面对“非典”疑似甚至确诊患者,他亲自问诊、积极救治,同时广泛宣传非典防治知识,消除大家的恐慌心理。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与国内专家组成的联合检查组专家,疫情期间翁心华奔赴全国多地检查督导,为政府决策提供方案,为SARS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他带领下,通过广大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上海仅发生8例输入性感染,无一例医源性传播病例。

福尔摩斯

感染界神探名不虚传

华山医院感染科每年收治各类感染病人约7000例次,门诊量约15万人次,院内外疑难危重感染病会诊约8000人次,是国内重要的临床医疗中心之一,被誉为“感染性疾病诊断最高法院”。

华山医院感染科最厉害的是发热待查。经常规检查和治疗体温仍然不能恢复正常,诊断不能明确,被称为发热待查。它是目前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难题,许多长期发热的病人辗转各地苦求良方,诊断过程之曲折复杂堪比小说。

一个17岁女孩,每天畏寒高热至40℃达一月之久,同时伴有剧烈腹痛,接诊医生诊断为腹膜炎,但用药后不见好转。翁教授查房时,经仔细询问病史和查体,果断地说:“这孩子不是腹膜炎,是腹型红斑狼疮,应该马上改用激素治疗。”接诊医生不服气,说患者所有相关指标都呈阴性。但“神探”的判断很快得到证实,女孩改用激素疗法后,体温降至正常,腹痛也消失了。

接诊医生无比敬佩前去请教,翁教授说:“你有没有注意到病人球结膜充血非常厉害?有没有发现她手指指端有可疑的出血性皮疹?一个好医生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病人不为人所注意的异常,通过严谨的逻辑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翁心华的“破案秘籍”还在于见微知著、询问再三,因为他知道,“病因常藏于蛛丝马迹之中,一不小心,线索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一个发烧多日的患者前来求诊,翁心华几乎问遍了他所有的生活细节,但“幕后黑手”仍无踪迹。翁心华不甘心:“您把衣服脱了,让我看看身体有无异样。”结果令人吃惊:患者睾丸肿大约为常人两倍。原来,他之前接生过羊羔,却未做任何防护措施,这才感染了罕见的布氏杆菌。用了两种最基础的抗生素,患者的持续低热就此消除。

“一个好医生要发现病人不为人所注意的异常。”这是翁心华的信条,跟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学生、进修医生,无不为他清晰的临床思维、广博的临床知识与丰富的临床经验折服。

言传身教

为后人搭建成长平台

翁心华师从我国临床抗生素学的奠基人、著名的传染病学家戴自英和徐肇玥。他继承了两位恩师教书育人的理念——感染科是培养、帮助新人成长的平台。当学科带头人的接力棒传到自己手中,他没有忘记前辈的言传身教,为年轻人搭建平台,让年轻人领衔科研项目,为感染病学科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梯队。

翁心华的学生中除了张文宏,还有王明贵、陈澍、卢洪洲等知名专家,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到了全国领先。谈到他和张文宏的师徒关系,还有一个小故事。1996年,张文宏还在中西医结合专业读硕士,有次在华山医院实验室偶遇翁心华。初次交谈,翁心华觉得这小伙子很优秀,就劝他到传染科攻读博士。后来,张文宏真的来了。不过,看传染病的医生收入低,30岁出头的张文宏也萌生过退意,但翁心华鼓励他,要“挑得起担子,经得住考验,放得下名利,守得住清寒”,以他的能力,一定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好学者。于是,张文宏坚持下来,2010年成为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如今,华山感染已连续11年名列此类学科声誉排行第一位。在张文宏看来,正是源于老一辈专家言传身教,才使华山感染逐渐成为一个有信仰、有文化、有传承的地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