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扎什伦布寺(油画) 再看普拉多 退休后的“命题考” 结婚在1976 想念车棚
第16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24-08-19

想念车棚

□ 曾安

我生长的那个浦南小镇,就一条东西街,出镇便是农村,乡野星星点点的车棚就成了我们经常光顾的去处。车棚就是安装耕牛车水设备的草棚,也叫牛车棚。车棚就六根石柱,上面有锥形的稻柴顶遮阳挡雨,视野开阔,四面八方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由于四面通风,夏天更是避暑乘凉的好地方。当然,我们来车棚不单单是为了纳凉看景的,小孩嘛,玩是第一位的。

就一个小小的车棚,怎么个玩法?沿车轴往顶上溜,伸手到稻柴顶棚里掏小麻雀或麻雀蛋。盘车棚,也就是几个人先手推车盘拼命奔跑,待车盘飞快地旋转起来后,学铁道游击队飞身跳上车盘,风驰电掣,要多刺激有多刺激!有时候,车棚里拴着牛——黄牛、黑牛或水牛,一边悠闲自在地倒着白沫反刍,一边甩着尾巴驱赶身上的牛虻和蚊蝇,我们就去附近垄沟里拔些青草,蹲在它身边喂它、逗它,挺有意思的。如果碰上正在车水,就各人手拿一根竹条或是树枝,一边抽牛屁股吆喝,一边跟着牛跑,跑热了就干脆脱去上衣跳进垄沟,置身于水槽出口底下,一边享受着水流的冲洗,一边听水车吱吱呀呀地歌唱,惬意死了!稍长,我们喜欢几个人蜷身躺在同一面车盘上,一边享受野风的抚慰,闻着庄稼、青草、牛粪的气味,一边海阔天空地嘎讪胡,渐渐地进入梦乡……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下乡务农时,每个生产队还保留着一两个车棚。农民下地劳动,每天“吃烟”(工间小憩)或雨落大的辰光,得找个遮阳避雨的地方休息,车棚便是个理想的户荡。“双抢”时节,灌溉量大,大队电灌站供水不足时,一些偏远田块得不到灌溉,古老的水车也会临时受命,车棚里就会重新响起那古老苍劲的声音。但闻此声,我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吟哦起一两句古诗——江边终日水车鸣,我自平生爱此声。

据史载,江南水车是三国时期孙权为了解决水稻灌溉问题发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开始是二人拉动,接着是二人脚踏,以后是三人、五人、七人、九人脚踏,再后来就有了牛车。江南牛拉水车主要由车盘、轴、地轴、拨舵、水槽及七八十节连头板子组成,木制,因为形如龙体,因此也叫龙骨车,陆游的《春晚即事》就有“龙骨车鸣水入塘,雨来犹可望丰穰”句。可别小觑这种原始简陋的农业机械,它是江南得以大面积种植水稻的大功臣,因此有人甚至说,如果说十七世纪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带动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那么中国江南发明的水车,便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先声或序幕。所以,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对它也是情有独钟的,写下过无数讴歌水车的诗篇,如梅尧臣的《水车》、蔡襄的《和王学士水车》等等,不过我觉得写得最形象逼真的当推苏东坡的《无锡道中赋水车》——“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由于牛拉水车的广泛应用,车棚也就应运而生了。车棚不仅能让水车避免日晒雨淋,也是人们歇脚遮阳避雨的好去处,更是江南水乡的一种标志、一道独特的风景。遗憾的是,时过境迁,我们再也看不到当年的车棚了,再也听不到那古老的、悦耳动听的车水声了。远去的车棚,我想你!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