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5日 星期日
“中国年”可以这样过 让中国看到世界 让世界看到中国 看海派艺术与生活
第10版:文体新闻 2025-01-02
去中华艺术宫吴昌硕大展

看海派艺术与生活

缶翁

白鹿图

富贵神仙图

冷趣图

“海上明月·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艺术大展”日前在中华艺术宫开幕,近180件精品,逾1500平方米展示面积,首度聚焦吴昌硕1912年至1927年定居上海的辉煌15年,堪称近年来最大规模吴昌硕艺术展,也是“何谓海派·海上名家”艺术系列的最新展项。

珍品与精品 交相辉映

1912年吴昌硕定居上海,海派书画随之出现了一个大师荟萃、群贤毕至、精英辈出的鼎盛期,开拓了海派书画的从艺地图,从老城厢拓展到了整个大都市。

西泠印社、吴昌硕纪念馆、上海中国画院主办,君匋艺术院、南通市个簃艺术馆、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等多家单位的合作,让此次展出作品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珍贵作品,以及难得一见的合作之作。例如,南通市个簃艺术馆馆藏吴昌硕临原始石鼓文《临石鼓全形十条屏》鲜少外借;两方来自不同藏家的《美意延年》印章也在本次展览中首度“合体”展出;而吴昌硕与任伯年、王一亭合作跨度长达21年最终成画的《缶翁行看子》更是展览上的珍品之一。

此外,《四时花卉条屏》以四季代表花卉牡丹、芭蕉、秋菊、蜡梅入画,冷暖调子对比强烈,既独立成作,又相得益彰,颇具意趣。吴昌硕是大写意花鸟画的一代宗师,他偶然涉笔的山水画更是件件精品,稀缺山水题材《山水图》也在展出之列,纵笔驰骋,洒脱非凡。

吴昌硕的篆刻精品在本次大展中得以集中呈现,其中包括代表吴昌硕早年初涉印坛探索模仿的《“武陵人”印》,舒展清丽的线条与其后期印风形成鲜明对比;朱文印“明月前身”则是缶翁66岁时怀念原配夫人所刻,表达了终生不渝的爱情;“缶翁”印则是吴昌硕74岁之作,书写意味浓厚。此外,展览还带来吴昌硕不同书体的书法作品,长诗《五卅祭》是其为“五卅惨案”声援罢工、表达反帝爱国时连夜挥毫所就,彰显着一代艺术家的社会担当。

艺术与生活 息息相关

艺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展览上五大板块向观众进一步展现了近代上海工商业现代化城市的转型过程中,艺术功能的重要转变。

有意思的是,展览还忠实地呈现了当时的“润格经济现象”。1922年资料显示,吴昌硕仅“题诗、跋每件三十两。磨墨费每件四钱”,每两作大洋一元四角。当时一块银元约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8斤猪肉,10尺棉布,6斤白糖,4斤菜油,订一个月的报纸,买一到两本书。在职业书画家中,吴昌硕的经济状况相当优越。鲁迅在1913年4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第4期第1号上发表了署名“周倬”的一篇文言小说《怀旧》,收到的稿费是5银元。而当时《中华小说界》的稿费分为四档:甲、千字5圆,乙、千字2元5角,丙、千字1元5角,丁、千字1元。鲁迅当时的薪俸220银元。同时期,北大的校长蔡元培为每月600银元,理科学长夏元璪350银元,文科学长温宗禹300银元,辜鸿铭280银元,蒋梦麟280银元,钱玄同240银元。由此做一比较,吴昌硕的书画润格收入要远远超过他们,相当于中型实业家的资产。

这些有意思的“现象”,不仅是吴昌硕个人身份的嬗变,更是他与上海这座城市之间相互成就发展的一段佳话。大展学术主持陈翔认为,“回顾吴昌硕为海派大文化圈的建设做出的贡献和建树,为我们在新时代下形成更好的社会文化生态,促进和推动文化艺术的进一步飞跃,提供了精神力量和创新启发。”

展览还展出了陈宝琛、陈三立等8位文人及陈师曾、潘天寿、沙孟海等缶门弟子、友人的作品近40件。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表示,“赓续城市历史文脉,彰显海派文化内涵。本次重磅推出‘海上明月·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艺术大展’,正是希望继续为观众展开一幅海上艺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延绵不绝的城市文脉。”

展览将开放至3月31日。展览期间,还将围绕展览主题内容持续策划推出丰富的专题讲座、艺术家导赏、绘画工作坊等活动。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