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伟
进入腊月,湖北十堰余家坡的年货是荷塘边开始准备的,满满的中国年味。过了小年二十三,大爹便会吆喝上成年的兄弟和子侄们,把裤管卷到大腿根,赤着脚,刨起一筐又一筐胳膊粗的白嫩莲藕。我们一帮子侄在旁边拍掌、欢呼、装筐。等不及了,大人就用井水一洗,咔嚓掰断,分给我们一人半截,藕丝就像蜘蛛网一样缠绕了每个孩子的嘴。经验可得,莲藕生吃既脆又甜。家族里每家每户都会分上一大筐抬回家。等杀了年猪,配了肉骨头炖了汤,咕嘟咕嘟香飘满村,就是一个软糯美味的年。
腊月底,杀年猪是件大事。精心饲养了一年的猪到年底已经体肥膘壮等待出圈了。择个好日子,一大早就烧满一大腰盆开水,卸掉门板,三五壮汉合力抓捕,一阵嚎叫,村里最有名的杀猪匠刀法奇快,眨眼间就结束了猪的痛苦。大年三十儿贴春联和年画是必不可少的。还记得小学时成绩还不错,年年寒假的表彰大会上,学校都要奖励给我不少春联和年画,家里用不完,还要分送一些给邻居和亲戚。那时,年画是村里娃最初的美术启蒙。我常在大门前盘桓凝望,猜谜一样思忖秦叔宝、尉迟恭是何方神圣。有小伙伴曾悄悄告知,他们都是顶厉害的门神,半夜会跳下来斩妖除魔,门头正中那面镜子是照妖镜,夜里鬼怪来临时会发射金光保护主人全家。从此我对年画和那面与母亲卧室里一模一样的圆形梳妆镜多了一份神秘和敬畏。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电力紧缺,食用油也金贵。炸“炸货”是一项极其奢侈的年货,只有除夕之夜才可以难得豪放一次。妇人们一早就发酵好了面团,把硕大的案板擦得锃亮,晚上夜幕降临,把煤油灯拨到最亮,揉、切、搓、拧,倒入半锅油……很快,一条一条金黄喷香的油条就浮出锅面,在沸腾的油面欢快地翻滚,冒出滋滋诱人的声响。爷爷或父亲一边搂着膝上的孩子,一边添柴入灶,熊熊火光映照得他红光满面;奶奶或母亲在灶台谨慎地监控锅里炸货的色泽,其他亲人便围坐在水缸旁的火炉开怀地说笑。出锅的除了油条,还有香脆的麻花、麻叶,年景好时还有韭菜盒子,村里人统一叫“炸货”。当然,第一个出锅的炸货是要撕下一角扔进灶里敬奉灶王爷的,然后再撕下一角敬奉故去的先人,之后,孩子们才可以叫嚷着抢鲜品尝,最后才轮到故作镇定的大人们。
三十余年过去,余家坡的荷塘已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里永久地沉没在汉江河底,大爹、曾家爷爷、温家舅舅已逝,年轻健壮的小爹也进入暮年,年画逐渐成了全国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代的孩子们从没看过杀年猪的场景……幸好那些年货都还留存在记忆里,定格在我今日的文字里,照耀着余生的每一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