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模拟演练+实操提升避险能力 15个专业AI化升级 重塑100门数智课程 慕课西行  跨越山海同上一堂课 让机器人“看得更清反应更快”
第5版:科教卫新闻 2025-05-10

让机器人“看得更清反应更快”

上海科学家研发的仿生眼开辟视觉人工智能新赛道

“让仿生眼做到双目能动、获取立体视觉,目前全世界只有我们一家。”作为人脑延伸的一部分,上海大学仿生视觉与类脑智能研究所所长张晓林,正在见证上海类脑智能系列关键技术从实验室突围,一步步迈向产业化。近期在上海举行的2025全国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会上传出好消息,上海科学家研发的仿生眼通过一系列关键技术创新,颠覆了现有基于固定相机的传统算法,即使在运动中也能保证稳定精准的视觉功能,为视觉人工智能的发展开辟了新赛道。

前沿探索 取得多项进展

仿生眼技术是一种模仿生物视觉系统的人工智能视觉感知技术,与激光雷达、TOF和固定双目不同,仿生眼是包含脑干、小脑、大脑功能的完整智能仿生系统,在识别、判断能力上更具优势,还能主动观测“想看”的物体和部位,是人工智能走向自主意识的关键要素。在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以仿生眼技术为代表的视觉人工智能与类脑产业成为关键赛道。

在深耕该领域数十年后,张晓林及其团队创办了爱观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将一直徘徊于实验平台中的仿生眼技术正式推向产业界。“眼睛本质上是大脑的延伸,当前人工智能在模拟大脑前额叶功能上虽有成果,但底层智能的构建依旧困难重重。要实现人工智能像人类一样理解并操作环境,仿生眼等视觉多传感融合是关键所在。”张晓林告诉记者,得益于上海在类脑智能产业发展中的前沿探索和提早布局,智能仿生眼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2017年,上海市科委在全国率先开展类脑智能布局,积极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开放性研发转化功能平台,目前已取得多项重要进展。张晓林教授作为5个首席会员之一深度参与,加入了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当时项目涉及机器头脑、芯片、视觉等多个前沿方向,上海在这方面起步早、投入大。”

立体视觉 感知能力提升

视觉是机器人的灵魂,也是机器人智能的体现,特别对于人形机器人而言,动态双目立体是机器视觉的方向。目前,国际上常见的双目相机大多是固定设置,存在视角狭窄、测距能力有限、无法灵活对焦变焦等弊端,难以形成立体视觉,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人形机器人身上的应用。上海科学家研发的仿生眼则成功攻克了这些难题,即使在运动过程中,也能保证稳定且精准的视觉功能,让机器人“看得更清、反应更快”,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感知能力,并同时具备实时学习和自适应能力。

凭借着在物联网、3D产业、智能安防等多领域已经取得的独占性知识产权,上海科学家研发的仿生眼双目视觉方案,已经在多个领域不断尝试,展现出巨大的产业应用潜力。例如,在申通地铁轨道交通的公网监测系统中,实时、精准地监测受电弓和电线的位置关系,当列车运行时震动强烈,并且面临暴晒、雨淋等恶劣环境,仿生眼能在精准监测的基础上,帮助受电弓实现自动修正,为地铁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智能农业领域的水果采摘中,机器手臂上的传统视觉系统,探测距离短,导致动作迟缓,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我们的仿生眼可以在3米处达到至少1厘米以内的精度,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水果位置,大幅提升采摘效率。”据张晓林透露,配备最新仿生眼技术的首台采摘样机有望今年8月面世,助力新疆万亩果园采摘。

目前,由于仿生眼技术体系庞大、价格高、技术产品有待成熟,整套产业链生态尚未成形,其产业化应用之路才刚刚起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提高,聊天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大量涌现,特别是人形机器人的蓬勃发展,灵动的仿生眼有望迎来新一轮投资浪潮和产业生机。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