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模拟演练+实操提升避险能力 15个专业AI化升级 重塑100门数智课程 慕课西行  跨越山海同上一堂课 让机器人“看得更清反应更快”
第5版:科教卫新闻 2025-05-10

慕课西行 跨越山海同上一堂课

华政“云端课桌”架起东西部法学教育共享之桥

当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欧阳天健站在“讲台”上时,他面对的不仅是台下的华政学子,还有4000多公里外,新疆石河子大学经济法专业同步连线的几十双眼睛。

苏州河畔,天山脚下,相距4000多公里。在中国的教育史上,“西行”是个代表着浪漫、坚毅、克服万难的名词。2021年起,由电子屏幕构成的“云端课桌”,以“慕课西行”之名,在苏州河畔与天山北麓同时传授法学知识。

暮春时节,好消息传来,越来越多的西部高校主动来“求合作”。“西行”故事,还将续写。

让知识穿透时空屏障

上海,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各类市场要素活跃。必然地,积累了更多更贴近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案例——这些,恰恰是中西部地区所欠缺的。

当来自石河子大学法学院的教师,旁听了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的课程后,对丰富的案例剖析羡慕不已。下课后,便主动找到了经济法学院的老师。

合作,便这样生根。

“课堂最后10分钟,屏幕那边的同学总能把问题问到要害。”欧阳天健捧着经济法教材,回忆起首堂“慕课西行”的场景。这位青年学者与团队会在课前与石河子大学教师团队反复对接教学进度,并在课后开辟了“天山问答时段”,让原本单向输出的云端课堂迸发出双向活力。

促思考

围绕热点讨论

在华东政法大学研一学生徐茂发的记忆里,最鲜活的画面定格在某次增值税法专题讨论。“这是一种‘陪伴式学习’,我们会有一种亲切感。共享课程,共同进步,这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儿。”他在笔记本上写下:税法课堂上,也带着牧草的清香。

石河子大学法学院的刘孟泽,对“慕课西行”课程赞不绝口,“华政老师带领我们深入探讨金融消费案例,围绕案件涉及的法律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从不同视角提出见解。这种思维碰撞,促使我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务案件的能力。”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李凌云说,在“慕课西行”的课堂中,不会常规地介绍某种制度或某个知识点,而是以专题形式带来一些热点内容,“开展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发现问题,比如上海和新疆存在时差,安排同一时间的课程难度较大;总课时还是少了点,更像是讲座……”李凌云表示。在一次次磨合与沟通中,“慕课西行”项目愈发成熟。

将拓展更多课程类型

“慕课西行”,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石河子大学法学院2024级绩点数一数二的学生,在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后,选择了华政经济法专业的学术硕士,最终被录取。当屏幕那端的学生真实站在了面前,欧阳天健脱口而出的那句维吾尔语问候“亚克西姆赛斯”(你好),让办公室瞬间充满天山脚下的阳光。

“未来,我们计划拓展更多合作高校和课程类型。就经济法学院来说,我们要把在华政校内已经有一定影响力、得到同学们高度认可的精品课程展示出去。”欧阳天健告诉本报记者,“慕课西行”也已经产生了“溢出效应”——喀什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也与华政经济法学院接洽,希望参与到“慕课西行”项目中。

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