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珏
想写一个关于奋斗男的电影剧本。
上世纪五十年代,本文男主角,简称奋斗男吧,出生在浙江东部山区的一个村里,每周都要背着一袋米步行20公里路,到县中住读。县中的教育水平很高,中文尤其好。不过,奋斗男在报考大学时还是毅然决然填了外语类志愿,但是高考只考了四十来分,好在语文很好,拉回不少分,如愿来到上海一所名校。
奋斗男刚来到上海,与同学的差距很大。不过这难不倒山里来的孩子。两寸厚的《汉英大词典》硬生生来回背了好几遍。四年过去,居然成绩名列前茅,留校任教。
刚毕业,教中文系学生的外语。中文系新生中有个女生吸引了奋斗男。那个女生出生在一个上海人家,在奋斗男眼里属于女神类型的。上海女生惊诧于奋斗男的学识,尤其是此人虽然教的是外语,但是中文好过外语。相处一段时间,奋斗男上门了。不知道从哪里弄了一张肉票,买了半斤猪肉,从丽娃河里钓了五条二两的河鲫鱼,来到了市中心城区女方的家。结婚了,上海女生跟奋斗男回了一趟浙东老家。火车坐了一整天,汽车半天,然后步行20公里,越走她越害怕。上海女生那天有立刻回上海的冲动,但交通条件不允许。
婚后,学校没房子分,奋斗男居住在上海女生家里。几年后,一儿一女诞生,学校给他分了一间6平方米的房子。奋斗男要寄钱给农村的爹,上海女生要资助上山下乡的两个弟弟,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改革开放后第一年,全国招考第一批到西方国家的留学生,9个,奋斗男一举考中。两年后,学成回归。不久晋升上海第一批新时代教授。
二十几年后,奋斗男已经满口上海话,和家乡人讲话都有些累。但是普通话依旧不行,明显的浙东口音。某年,他被聘为一所民办英语大学的校长,参加了第一届学生的毕业典礼,轮到他致辞,开口不准的普通话引来下面大片学生的嗤笑。然后,他改成了英语,炉火纯青的语言加上古今中外的名词警句,结束的那一刻,掌声雷动。
故事说完了,结尾给个彩蛋:奋斗男是我的父亲,上海女生是我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