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爱平
东亚杯中国队0比1输给韩国队,比分不意外,内容很扎眼。
中国队也有得分机会,两次,如果抓住一次,也许比分就改写了,甚憾。
其实也没有什么遗憾的。问一下韩国队14号李英才射丢了多少球,才知道有理由改变比分的更是韩国队。
虽然输了,但是中国队踢得还是很卖力,精神、斗志上找不到毛病,毛病仍然出在基本技术上。球倒不起来,到不了前面,队员大部分时间在追球。踢过球的都知道,防守、堵截比起主动传球,要累得太多。这场比赛,中国队踢得很累,但还是咬牙坚持着没让韩国队把比分扩大。这种精神还是值得赞的。
中国队与日本队、韩国队各踢了一场,场上都很被动,被动的最主要原因是拿不到球,拿不了球,好不容易球到了脚下,一转眼又被抢走,甚至连传都传不出去。
为什么传不出去?因为传球队员准备传球时,面前横着的都是对手,而本方队员都远远站着,以为队友定能一脚妙传穿过防守到自己这里。
防守的原则之一,就是不让对方传球到位,具体地讲,就是要堵住对手的传球线路。不走运的是,在与日本队和韩国队的比赛时,对手都是这样,把中国队的传球线路尽可能地堵住,不让你轻轻松松传到位。
那么,角色互换之后又怎么样呢?这个日本队做得最好。只要一人拿球,他总有几个可以出球的方向。也就是说,队友们总是跑到空位,让他可以轻松地传出球。套句术语,这就叫“无球跑动”。相比之下,中国队的无球跑动意识太差,很少主动接球,都以为自己站好了位置,只要球传过来,马上就……或许以为传球的队友都是马拉多纳?
足球比赛,11人靠传球连接,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上世纪80年代,荷兰足球艺术大师克鲁伊夫曾经异想天开,创造出“7人战术”,就是持球队员身边围有7名队友,保证传球不丢。
许多足球场上的技术和意识,都是从小学习而成,长大之后再补,非常难。但是,在激烈对抗中,提高传球的质量和稳定性,却并非不可能。为什么留过洋的球员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踢国内联赛的要强?就是因为他们在更高一层的激烈对抗中得到了提高。也举韩国一例,现在英超大红大紫的孙兴慜,如果一直在K联赛踢球,大不了也就是他的前辈金铸成、黄善洪第二,或许好一点点,但绝对成不了如今的大气候。可见换一个更高级的舞台,对于球员的再造,是多么地重要。
可是,中超太温暖了,温暖得让人离不开。当中国球员总是在中超混时,指望他们有大的提高以帮助国家队,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当务之急是给中超的温床降温。怎么降?降薪只是表,降俱乐部的预算,规范俱乐部股东结构,才是里子。这就看足协或者有关方面有没有魄力去触及了。
总而言之,只要中超温床不降温,国足也就这样了,就像本届东亚杯,保四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