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导视 中超新政要义改善营商环境 中超新政关键看执行 足协新政的逻辑 那位写“徐根宝把根留住”的人走了 勇敢的心
第A02版:专栏 2019-12-27

足协新政的逻辑

方正宇

方正宇

据说中国足协又出新政了?其实对于足协来说,所谓“新政”谈不上什么大新闻,基本上每逢岁末年初,只要足协制定出与以往不同的规则,总会被外界冠以“新政”之名。但究其根本,发布于2019年底的各项规则并无多少新意,只不过延续了这两年来的整体思路,继续要求俱乐部收缩开支,尤其是降低外援投入而已。

曾几何时,中超在外援方面的投入力度令国际足坛为之震惊,动辄在转会费或者年薪排名之类的榜单上,让人看到一连串中超俱乐部的名字。当时,谁都知道这些投入是非理性且不可持续的,但从上到下总有些人相信,随着天价外援的接踵而至,因此获得提升的,不只是俱乐部实力和联赛观赏性,应当还包括国足的战斗力。

该预期基于以下逻辑:当天价外援出现在中超球队中,中国籍队友们总能趁机学到一式半招吧?当中超球队的锋线都由顶级攻击手组成时,中国籍后卫以后在亚洲赛场就不怕日韩前锋了吧?当更衣室内换成了高水平外教来排兵布阵时,中国籍球员估计能掌握更先进的技战术理念吧?

然而,随着国足的实战成绩一再被打脸,这套逻辑并没有得到多少应验。比如在年初的亚洲杯淘汰赛上,国足的几名后卫轮番犯下低级错误,证明联赛中所谓的高强度对抗,不足以提升国足后防线的质量。

于是,天价引援重新被视为“人傻钱多”的象征,在管理层那里成为受遏制的对象。从外援转会费超过580万欧元必须缴纳调节费,再到这次将外援年薪限定在300万欧元以内,都反映出“高价外援有助于中国足球”这种思路已遭到否定。

那么,在否定了过去的错误之后,就一定能迎接未来的正确吗?倒也未必。本次所谓“新政”存在着一个很有趣的地方:一方面,通过对于年薪做出硬性规定,客观上将会对中超外援的水平形成限制;但另一方面,每场比赛可以登场的外援名额,倒是从原先的三人恢复到了几年前的四人。

将这两方面汇总到一起,似乎为我们勾勒出了未来中超联赛的引援格局:俱乐部将普遍贯彻“质量不够数量来凑”的原则,即放弃从欧洲联赛引进顶级外援的想法,转而前往南美或者非洲采购年薪在200万欧元左右的性价比球员,万一其中能淘到几个如当年穆里奇那般好用的外援,俱乐部就赚大发了。

然而,这又可能带来另一个问题。从现实角度出发,这类性价比外援的实战能力,往往凌驾于中超球队的本土国脚们之上。也就是说,尽管中超在外援身上投入的整体金额有所降低,但外援挤占本土球员场上位置的情况反而可能比过去更严重。不知道这一点是否会在新赛季的中超赛场有所体现,也不知道明年此时,是否又需要为此出台更新的“新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