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就做,小刘的爱心感染着申花球迷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小刘(左三)和朋友们也能重新球场为申花助威
从萌生捐赠想法到完成捐赠,小刘和她的朋友们只用了五天时间。看到一箱箱亲手提来的物资送到医院代表手上,这些平均年龄还不到23岁的申花球迷,才算是松下了紧绷的神经。“医生在前线与疫情战斗,我们也想贡献自己的力量。”小刘说道。活动在申花球迷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波澜,由此而生的第二轮捐赠,也正在积极推进着。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龚哲汇
接受采访前,小刘还特意写了一份这次的活动经历,“第一次接受采访,所以有些紧张。”因为向上海华东医院捐赠物资一事,小刘的微博被频频转发。“申花球迷赠”,照片中醒目的黑体字更是在申花球迷群里广为流传,那句“感谢你们守’沪’”,更是引起了上海人的共鸣,“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不能只有医生在前线战斗。”看到网络上申花球迷和上海市民主动为医院里的医护人员送去慰问食物,小刘也希望能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众人拾柴火焰高
除此之外,让小刘下定决心做好这件事的关键人物,是上海申花的队长莫雷诺。“之前看到过莫雷诺公益基金会捐助武汉医院的事,非常振奋人心。”新年前夕,莫雷诺在微博上发出征集物资的信息,小刘深受感动,“队长莫雷诺是一位外国友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就更应该去做这件事情。”每逢比赛,小刘和她的朋友们都会亲赴现场为球员呐喊,而到了场外,能够和队长并肩战斗也是球迷的愿望。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各地医院医疗物资紧张的形势,时时牵动着广大同胞。小刘的一位朋友,之前一直从事医疗器械的相关工作,“我向他了解了一些情况,得知上海的医院也需要相关物资。”在看到一张华东医院公开接受物资捐赠的公告后,小刘选择向这家医院进行定点捐助,“主要是考虑到路程原因。再有我的亲友也曾经在这所医院里接受过治疗。”
“起初我是想一个人捐助的,大概就一箱手套。”想到或许自己的朋友也有同样的想法,小刘发了一条朋友圈,没想到立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积极回应。“我哥得知了这件事后,表示也要加入,就又多了一箱。到之前最后完成捐赠,已经是五箱了。”因为自己的个人能力有限,第一次捐助活动只在平时经常接触的小范围球迷群里进行。下单的第二天傍晚,小刘就收到了订购的五箱医疗物资。“家里人一开始以为我当时只是随口说说的,箱子到他们眼前,也小小的震撼了一下。”
与医生有个约定
医院接受来自社会的医疗物资,捐赠人必须提供相关的产品资质证明,这件事也由小刘一手操办下来。“既然要请别人帮忙,我就把之前收集物资、运输物资的计划安排妥当。”随后,十几个年轻人组了个群,一笔一笔的捐款也越来越多,“其实我的很多朋友都还是学生,并没有稳定的收入,但一到捐款都毫不吝啬。”在捐助完成后,她特意制作了一张表格,没有遗漏一笔善款。
在箱子上写下“上海申花球迷赠”,小刘和她的朋友们将医疗物资送往了华东医院。为了防止疫情扩散,非医院工作人员不能出入医院办公区域,小刘一行人只能等在门口。在这过程中,门口的保安主动前来攀谈,“他看到我们纸箱上面贴了这张纸条,然后说申花真的了不起,不仅球队去年拿冠军为上海争光,就连球迷也为城市做贡献。”而当走出大门的医生了解了小刘等人的身份后,也感到非常亲切,“后来才知道科室里也有不少申花球迷。”一旁的护士也深受感动,向小刘等人再三表示谢意。这些医疗物资将被送到华东医院的各个科室,申花球迷的名字也将流传在上海的抗击疫情前线。“我们还和医生有个约定,等到疫情结束后,邀请他们一起到虹口观看申花的比赛。”
不负球迷信任,详细记录每笔善款
第一次捐赠顺利完成,也让小刘和她的朋友们备受鼓舞,活动产生的效应也随之而来。“活动结束后,有很多球迷来找我,询问会不会有第二次捐赠。”对于这位只是临时起意的年轻人来说,经手来自陌生人的大量钱款,是小刘前所未有的考验。“当初小范围亲友之间的捐赠,就是担心自己’Hold’不住那么多钱。”
好在申花球迷间的信任,打消了小刘心中的顾虑。“有很多球迷直接来找我,确认身份后就想直接转账。”慎重起见,小刘还是一个个加好了微信,随后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大概两天时间吧,陆陆续续有45位球迷,起初没想到有那么多。”大家慷慨解囊,很快积攒了上万元的捐款。
为了不辜负球迷的信任,小刘将捐款的动向事无巨细地公布在聊天群里。“其实算账并不是我的强项,”小刘说道,“但其实这件事又很简单,就是基本的加减乘除而已。”截至发稿前,小刘已经和申花球迷一道,购置了200只医用防护面罩、1万双医用手套、120副护目镜和60瓶酒精消毒液,从物资的单价到邮费的备注,小刘特意制作了一个表格,金额和物资一目了然。同时因为相关物资紧张,她在购买物资时会通知所有人具体的到货时间,“现货基本都没了,能找到的都是一个礼拜内发货的,已经尽力了。”群友们也纷纷表示理解支持。
第二次委托朋友购买护目镜,对方已经知道了小刘和她身后伙伴的身份,“我的那位朋友完全不看球的,还特意去帮我们找了蓝色的护目镜,说这是申花的颜色。”有时在聊天群中,大家会分享一些其他球队球迷捐赠的新闻报道,“大家都在帮忙,也希望能让联赛早日重启。”
一家三代申花球迷,本计划远征亚冠
如果没有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小刘一定会观战上海申花对阵广州恒大的超级杯决战。2018年超级杯不敌恒大,小刘自然不会心甘情愿看到自己追随的球队负于同一个对手,“原本因为工作的原因,可能不会去苏州观战,但小区也会组织球迷观赛活动。”如今,因为受到疫情的持续影响,不仅是超级杯,亚冠联赛、中超联赛、足协杯等一系列体育赛事都被迫延期,这让小刘和广大球迷一样感到遗憾。“作为球迷最大的愿望就是早点看上比赛,在家太无聊了。”小刘苦笑道,“原本我已经计划韩国亚冠之旅,就连从首尔到蔚山的巴士时刻表我都查好了,现在也不知道能不能如期举行。”
尽管球队没有回到上海,小刘认为从球队方面考虑,申花从海口前往阿联酋的选择非常正确。“虽然说运动员可能体质上比普通人好一些,但为了球员安全考虑,去国外训练比较好。”看着球员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在当地的日常训练,小刘希望球队在保证训练质量的同时,更要注意个人的预防工作,“申花的每一个人要健健康康地回来。”
从6岁第一次和家人踏进虹口足球场,对于小刘而言,看上海申花的比赛更像是一项家庭活动。受到父亲的影响,小刘逐渐喜欢上了这支身披蓝色战袍的球队,“那时候在2号看台下面,我和爷爷奶奶坐在前几排,我的父亲则手写毛笔字制作横幅,一手好书法也在球迷圈里小有名气。”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去虹口的次数越来越少,这个习惯却由女儿完好无损地继承了下来。“后来他就成为一个’上海球迷’了,之前申花成绩不太理想的时候,有时还会和他争论几句。”而上赛季足协杯决赛,申花捧得冠军奖杯之后,父亲在祝贺小刘之余,顺便“蹭”些申花装备“扎扎台型”。
除了与家人分享足球带来的快乐之外,小刘也尽可能将自己对球队的热爱,传播到自己生活中的每一处,“申花球迷”已然是她的标签。2017年冬天,还在读大学的小刘在申花捧得奖杯后,将申花队旗展示在宿舍的阳台上。冠军旗帜飘扬在红砖底色的学生宿舍,引得路过的学生频频抬头仰望,也有同校的申花球迷拍照留念,俨然成为了一处校园景点。
在申花队中,小刘最喜欢的球员是队长莫雷诺。两次申花足协杯决赛,她总会提前准备好哥伦比亚国旗,等到申花成功夺冠,球员向看台谢场时,醒目的三色旗总会引起哥伦比亚人的注意。加之场外莫雷诺热衷于公益事业,在小刘心中,他早已超出了一名球员身份,已然是上海球迷心中的“荣誉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