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肖立已经从美国回到了上海
於肖立从圣地亚哥飞西雅图的航班全部登完机之后的样子,美国国内航段已经基本没有乘客
做出回国的决定后,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工程科学专业研一就读的於肖立度过了跌宕起伏的一周。好不容易回到上海的家中,漫长的旅途和繁杂的程序没有让於肖立感到疲累,他只剩下满心的感动和感激。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徐杨一凡
降落浦东心也定了 感慨工作人员不易
飞机降落在浦东,於肖立松了一口气,虽然距离抵达上海的家还要经过重重检测和漫长的等待,但他感觉一身轻松,方才横跨太平洋的长途飞行突然间有了一种不真实感,他现在终于来到了最安全的地方。
从美国圣地亚哥到上海浦东,於肖立花了37个小时;3月25日抵达浦东机场,下飞机前挨个等待检疫,后来又等区里统一接送境外返沪人员的大巴。於肖立很高兴,他终于可以回家了,他觉得比起这一路遇上的工作人员,自己的疲累根本不值一提。
当晚7点左右,於肖立坐着区里的大巴来到了隔离点,他将在这里进行核酸检测,在出结果之前,他必须留在酒店中进行隔离。工作人员给他发放了一些食物和一条毯子,出于防疫需要,酒店的中央空调早已关闭。那个晚上,於肖立认为自己很幸运,他明白酒店的难处,也理解基层防疫人员的不容易,能在此刻回到国内,他已经心满意足。
於肖立不是个例,大多数赶在近期回国的留学生都这么想,有人在朋友圈感慨道,“面对早已超负荷工作很多天的防疫工作人员,我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怨言,只有感谢。看看他们工作的样子,你又有什么资格抱怨呢?做完核酸检测躺在床上休息,等待结果,想到这些真的很感动。总而言之,回到祖国的怀抱真的很好。”这是他们的心声。更多的留学生按照相关安排,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心内只有感动和感激。
睡了一觉醒来,於肖立的核酸检测结果也出来了,阴性。他总算可以回家了。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陪伴下,於肖立回到了久违的小区,他的妈妈早已等候在楼下,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身上全套的防护装备把工作人员都吓了一跳。
家门贴上封条之后,於肖立14天的居家隔离便正式开始了。妈妈是老师,暂时转型“网络主播”,不需要出门,可以留在家里陪儿子一起隔离,爸爸则因为要上班的缘故,提前找了其他住处度过这短暂又漫长的两个星期。虽说之前盼儿子回家盼到快夜不能寐,但当真的和儿子共处一室,於肖立的妈妈又变得极其谨慎,护目镜、口罩、防护服穿戴得整整齐齐,半点都不马虎。
回国之前,於肖立曾有过些许顾虑,他的一些同学迟迟无法决定自己究竟该否回国。好在上海这座城市温暖且包容,於肖立需要做的只是好好隔离,安心等待“解禁”的那一天。
只要球衣在身,於肖立便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去维护胸前的这一枚队徽。
做好抗疫储备 也可原地等待
於肖立是在3月20日才决定回国的,那之前的两个星期他都在准备冬季学期的期末考试,没有时间和心力去关注疫情动态,一直到考完最后一门,看到满屏的新闻,他才突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闷在胸口,让他险些喘不过气。
来不及和父母商量,於肖立当即预订了3月23日的机票,因为买不到直飞的航班,他只好选择从桃园转机。后来他才知道,几乎在同一时间,父母也为他订好了从仁川转机回国的机票。
订机票只是第一步。余下的时间,於肖立始终处在焦虑之中,他一是怕自己在回国前突然感染上病毒以至无法登机,二是担心突生变故致使机票被取消。
后来,第二项顾虑变成了现实。订完机票的第二天,桃园机场不再接受任何过境转机旅客,这个航段的飞行随即作废,好在从仁川机场转机的方案依然可行。但就在出发当天,於肖立又得到了美国国内航段被取消的噩耗,航司通知他取消一程即为取消全程,原计划将在早晨7点出发的他,一直到次日凌晨3点还在和航司打电话沟通,好在最终他得以按计划从西雅图飞到浦东的行程。不过,美国国内航段的取消也足以令人紧张,这意味着他必须立刻找到差不多时间从圣地亚哥飞往西雅图的方法,否则将赶不上之后的航班,幸而另一家航空公司还保留着相关的航班,他及时买到了票,赶上了飞机。
回过头再来看这段旅程,於肖立已经能用很平静的语气来讲述了,但当时的紧张和慌乱又是如此真实地存在过。
除了一票难求,对于部分留学生而言,学业亦是阻碍他们回国的难题之一,有人因为想要申请博士学位,即使日常教学已经全面转移到网络上,也不得不暂时先留在学校,还有人担心若是回国,自己的家人会受影响。
对於肖立而言,回国的决定做得还算容易,倘若留在美国,他的物资储备或许撑不过多少时间,一旦遭遇感染,身边基本没有药物以供自救。同时,他的学校早已开始网络教学,也建议能回家的学生尽早离校,他唯一的难处是不得不放弃前两天好不容易排到的入住学生宿舍的资格,当然,这资格在当下看来已经微不足道了。
穿申花球衣
在校园“刷存在感”
现在的於肖立早就放下了悬着的心,在家隔离观察的日子虽然无趣,却也是一种幸福。在学习和找实习之余,他还玩起了许久没碰的足球经理游戏,在虚拟世界操作申花的转会和比赛,好在没联赛可看的日子里找回点乐子。
聊起俱乐部在今年冬窗的人员变动,於肖立赞不绝口,曾诚、冯潇霆、朱宝杰等几名老将的加盟让他对球队新赛季的表现充满了希望,而刘若钒、周俊辰等小将的租借离队,他也十分认可,这让他看到了俱乐部对短期成绩和长期发展的态度。
一晃眼,於肖立喜欢申花也有近10年了。他时常开玩笑说自己最开始是个“赢球球迷”,尽管近些年来,申花在联赛的战绩没少让球迷苦恼。
回忆起爱上申花的原因,於肖立记忆犹新。2010年,清洗了所有本土“大牌”的申花在名帅布拉泽维奇的带领下,硬是从一支保级水准的球队闯入了联赛前三名,甚至期间还一度有望夺冠,这令当时还在上初中的於肖立感慨不已。
正是被那年的强劲势头吸引,即使身边最开始并没有什么申花球迷,於肖立还是很自然而然地爱上了这支球队。在最开始看球的几年,他都是“孤军奋战“,一直到上大学加入球迷会,他才终于“找到了组织”。
在於肖立看来,无论球队成绩如何,无论自己身处何处,申花带给自己的感情总是不一样的,每逢心情不好或是遭遇困境,他会拿出申花的比赛录像反复观看,从中汲取力量。
看球这么些年,他也曾试图去喜欢一支五大联赛的球队,但他发现再怎么尝试,对国外俱乐部的喜爱程度永远达不到自己对申花的热衷,归根结底就是缺少了一种归属感。他举了个例子,自己在看其他球队比赛的时候往往不容易集中精神,更不要提在看申花比赛时那种每分每秒都被场上形势牵动心弦的紧张感了。
在美国的时候,於肖立每逢踢球必穿申花球衣,他想让申花在经常可见欧洲俱乐部球衣的校园里多些存在感,让其他队的球迷感受到申花球迷的存在。久而久之,一块儿踢球的陌生同学都开始叫他“申花老哥”。对於肖立来说,球衣还有另一重意义,即使作为一个球迷,不可能像球员一样为球队争取荣誉,但只要球衣在身,他便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去维护胸前的这一枚队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