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百家机构聚青训。自上海市体育局发布2020-2021年度“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申报通知以来,得到了申城广大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的积极响应。截至上周末,相关部门已收到近200家单位的申报申请,最终结果将于今年6月底出炉。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丁荣
解读政策、走访指导
各区体育部门当“店小二”
市体育局的申报通知一经发出,就引起了不少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训企业的热烈反响。通知发布后的三天里,宝山区体育局青训部部长周冬燕的电话几乎被“打爆”。一些机构起初对政策的理解还不够充分,一些机构则对如何做好申报工作不了解,宝山区体育局为他们一一耐心解答。宝山区体育局共收到20家机构的申报书,经过认真审核,评选出七家具有一定竞争力且有人才效益的俱乐部的申报申请。为帮助相关机构更好地进行申报,宝山区体育局还积极走下去,对七家单位进行了实地检查,对设施、器材、材料的准备给出了专业化建议。周冬燕表示:“通过这次申报工作,我们加强了对俱乐部的帮助和指导,让俱乐部的规章制度、设施条件变得更为规范和专业,为日后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打好基础。”
“通过这次的申报,许多曾经不在我们视野范围内的俱乐部也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青少年体育的市场活力。”据徐汇区体育局副局长王继威介绍,徐汇区体育局共收到了16家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的申报书,项目涉及排球、篮球、乒乓球、网球和部分新兴项目。为了对申报单位进行审核和指导,徐汇区体育局采取主动“请进来”,请16家单位到徐汇区体育局进行“路演介绍”:每家俱乐部用15分钟时间进行自我介绍以及现场提问。通过这种方式,徐汇区体育局不仅对申报俱乐部进行了审核与评估,同时也完成了对16家机构的调研,有助于日后进一步进行扶持。“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机制,俱乐部不仅需要经费扶持,还需要场地等资源扶持,未来我们将给这些俱乐部提供更好的服务。”
有“老伙伴”更有“新面孔”
推动培训向办训升级
本次参与申报的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中既有像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这样的“老伙伴”,也有更多像上海祺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这样的“新面孔”。“老伙伴”希望能够通过扶持为上海培养出更高质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新面孔”则更看重这一块“金字招牌”,“这是上海首次命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社会培养基地,我们很想申报,哪怕没有经费,给块牌子也愿意!”
“新面孔”的频繁出现,也折射了申城青少年体育市场的发展。根据专业机构调研显示,目前上海有近千家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涉及50多个体育项目,已经基本具备了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塔基。在去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上海代表团在马术、乒乓球、高尔夫以及冰雪项目的社会俱乐部组别上表现亮眼,体现了上海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果。
今年,上海市体育局通过“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申报工作,将投入1200万元经费用于扶持社会力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这一“硬核”政策不仅激发了市场积极参与的活力,同时也引导了本市更多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逐步从“培训”向“办训”转型。上海市体育局青少(科教)处朱卫明表示:“培训是普及青少年体育技能,而办训更讲究出人才、出成绩,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投入。办训不仅需要俱乐部自身投入,更需要体育部门的引导和扶持。”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高炳宏教授认为,扶持社会力量办训可以进一步拓宽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阵地,除经费扶持外,阵地还需要两道“保障”:“一方面是保证社会办训机构的训练时间,另一方面还要有好的竞赛体系来调动社会力量办训的积极性。”
上海市体育局青少(科教)处处长张漪表示,通过这次申报工作充分感受到了社会力量的信心和活力,将通过下一步的工作将社会力量的“活力”转变为“实力”,通过社会培养基地培育更多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