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赛事评估“上海标准”启国内之先鞭 走心服务让市民登门送锦旗
第A10版:上海体育新闻眼 2020-06-03
让市民“定稿”的人民公园健身区成为爆款

走心服务让市民登门送锦旗

丁荣

人民公园维护更新后重新开放,吸引了不少健身群众 本报记者 丁荣 摄

新闻眼

■编者按:上海体育已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全面进入复苏阶段。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上海体育正用一波又一波的创新举措,跑出“加速度”,为申城市民带来更多体育新体验、新服务。《东方体育日报》每周将推出上海体育“新闻眼”栏目,通过解读、分析、评论、综述为读者“换一种方式”看上海体育:我是你的眼,带你领略上海体育的精彩无限。

智能化的健身设施、焕然一新的步道、整洁的环境……今年4月,经过上海市体育局更新改造后重新开放的人民公园健身区成为了申城体育爱好者追捧的“爆款”。问需于民,以市民需求为“标尺”来定稿,市体育局在大调研中的走心服务让人民公园的健身群众获得感十足。5月21日,人民公园健身群众代表登门上海市体育局,送上了一面锦旗:发扬体育风尚,服务人民群众。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丁荣

走进公园 问需于民

一线工作法倾听诉求

自2019年大调研工作开展以来,以满足市民体育健身需求为标尺,不断地找差距、补短板、求提升。前期,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在体育工作大调研中走访了人民公园里的健身区。

这片健身区已有20多年的历史,虽然只是一片小小的区域,但一天也有几十支健身团队先后来这里健身。健身区里不仅有单杠、双杠等各类器材,还有市民自制的石锁、石担等器材。市体育局一行在公园健身区直奔主题,徐彬局长与85岁市民健身爱好者陈焕昌老人交流运动情况。陈老讲述了自己30多年坚持健身的效果,并介绍了公园健身区与周边健身团队的20多年渊源。

当问及需求时,陈老与共同健身的市民都表示,健身区内的器材老旧,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而且,单杠区域的地上是一片沙坑,大家走进走出,不免会把沙子带出来,不利于整个公园的清洁。此外,公园里的健身步道也有一些区域出现了凹凸和损坏。大家都希望,市体育局能够帮助改善人民公园里的健身环境。面对老百姓提出的诉求,市体育局调研组一一记录在案,并表示将努力为健身团队改善环境。

调查10次、修改7遍方案

以市民需求为“标尺”

通过调研,了解需求,马上就办。根据部署,由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牵头制定方案,对人民公园健身区进行设施更新改造,更好地满足市民健身需求。同时,市体育局群体处积极整合资源,鼓励健身器材厂商拿出诚意,将自家的健身器材公益投入到人民公园为人民服务。

市体育局群体处定期将健身区的更新方案向公园健身团队展示,通过实时沟通充分对接需求。别看小小一片健身区域,却要服务几十支不同的健身团队,大家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施工方案一改再改。市体育局群体处始终以市民的满意度作为方案定稿的衡量标准,经过10次实地调查,7遍方案修改,达成了所有健身团队都满意的最终版方案。

通过及时施工,人民公园健身区在今年2月完成了更新。区域内的单杠、双杠全部换新,用草坪填补了沙坑,还新配了杠铃等训练器材和益智健身器材,同时保留了市民自制的石锁、石担。人民公园管理机构大力支持健身区的更新改造,积极推进“体绿结合”,同时还将健身区旁的几棵灌木移开了部分空间,增加了健身区域的面积。

看到焕然一新的健身区域,健身的群众都被市体育局的服务精神和高效所打动,他们向市体育局送上了锦旗。

以群众需求为工作追求

建人民满意的体育设施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一面锦旗,既是鼓励,也是鞭策和动力。大调研工作更加坚定了市体育局要改进工作思维,创新工作方式,把服务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更多人民满意的公共体育设施。

在全市体育部门及相关委办局的共同努力下,申城市民身边的健身设施正变得越来越多。黄浦江、苏州河两岸贯通开放,各类配套体育设施纷纷“嵌入”。在绿化部门的支持下,公园绿地里的体育健身设施越来越完善。城市的街头巷尾诞生了“共享运动场”,实现了标准化、智能化的线上远程管理。市民健身中心出现了覆盖全年龄人群、兼顾了残障人士的“乐活空间”。越来越多的废旧厂房“变身”为了市民健身中心和公共运动场。

市民的健身需求就是上海体育工作的追求。下一步,上海市体育局将紧紧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健康上海的目标,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将以基层社区为重点,继续建设一批小型多样、便民利民的群众体育设施,加快推进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建设,积极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