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ATP1000大师赛带来直接消费11.64亿元,相关产业带动效应39.23亿元;2019F1中国大奖赛直接消费9.23亿元,相关产业带动效应30.13亿元;2019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直接消费3.28亿元,相关产业带动效应11.45亿元……2019年上海举办的12项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体育赛事共带来30.9亿元的直接消费,相关产业拉动效应超过102亿元。不再囿于纯票房数据,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价值,第一次以如此直观、量化的数字形式呈现于世人眼前。6月1日,随着市政府规章《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办法》的正式施行,随着上海市体育局、上海体育学院对《2019年上海市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的联合发布,又一个领全国之先的“上海标准”初露锋芒。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干货数据创国内第一赛事评估鸣响四重奏
总说“体育大赛拉动城市经济”,还说“体育大赛是让世界了解上海的重要窗口”,凡此种种的影响力,到底有没有一个可以科学量化的标准呢?就在昨天下午,这个被念叨了多年的老话题终于迎来破解之日。
在《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办法》正式施行的第一日,以《2019年上海市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的发布来鸣响头炮,上海体育不仅再当“全国第一”(创建体育赛事品质指标体系,在全国率先以城市名义开展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更为后续的赛事布局规划、优质资源集聚、创新优化管理铺垫了体系基础。
近年来,上海每年举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160余项。在上海市体育局党组书记、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看来,以国际通行的体育赛事评估体系和方法为基础,围绕上海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目标任务,从关注度、专业度和贡献度三个维度,构建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框架体系,此举将至少在四个方面体现其价值与意义。
第一,终于告别“毛估估”,可以用比较科学的指标体系去精确地测量和客观评价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价值。“以往谈及体育赛事,可能更多是局限于赛事本身。作为向世界展示上海的窗口、展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舞台,到底它贡献如何呢?以前没有定量的办法。”徐彬说道。
第二,这一评估体系会成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或体育赛事主管部门确定和调整赛事布局规划的重要依据。“从目前上海每年举办的国际国内赛事来看,数量已经不少了,后面的关键是如何提升赛事品质,如何提升观众和运动员的体验度和获得感。”
第三,更好地推动各类优质资源向具有潜力和影响力的赛事集聚。上海比国内很多城市更早地进入到了市场化运行体育赛事的探索和实践中。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影响力比较大的赛事,它更有利于集聚优质资源。徐彬表示,这也是举办评估的重要目标。
第四,有利于创新和优化体育主管部门对赛事的管理模式。评估报告是确定和调整本市体育赛事规划布局的重要依据,徐彬表示,今后上海将形成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常态化机制,逐步建立体育赛事品牌认证、影响力评估、专项资金扶持的管理闭环,促进上海竞赛表演业健康发展,打造国际体育赛事之都。
18年前已埋伏笔
大赛之都育“上海标准”
体育赛事评估有了领全国之先的“上海标准”,但它的出现非一蹴而就。
作为提供理论和专业技术支撑的第三方,上海体育学院参与构建了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框架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2019年上海举办的163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影响力进行全面系统评估。而他们的“准备工作”从18年前就开始了。
2002年,那是ATP网球大师杯登陆申城的第一年,上海体育学院开始了对体育赛事评估的相关研究。2005年,该校率全国之先创办了体育赛事运作专业的硕士点。2007年,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在该校正式成立。近年来,上海体育学院承接国家级和省部级的体育赛事评估课题就达八项,出版了近10部专业著作,建立了体育赛事的专业数据库,并对全国500余项体育赛事进行了评估,积累了宝贵经验。
今年,上海市政府颁布实施《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办法》,建立体育赛事评估制度、定期发布体育赛事评估报告,这些都是该《办法》明确提出的要求。“应该说,《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办法》为加快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提供了法治保障。”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罗文桦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