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爱平
中国足协日前终于宣布,2020中超联赛将于7月25日在苏州和大连开赛。对于中超的业内人士和球迷,这是一个等待了许久的消息。
以中国的控制疫情的情况,本来“全球第六大联赛”是可以获得“全球第一开赛”殊荣的。可惜,失去了一次可以为中超扩大影响力的极好机会。
据消息称,比赛的管理方为联赛制定了许多规定,比如:在两个月的比赛期间,球员不得与外界有任何接触,也就是说,大多数时间只能待在酒店里,外卖不行,外出更不可能。
赛后混合区的采访也取消了,赛前赛后的新闻发布会,或直接取消,或由新闻官代为提问,记者只能在另一间房间里观看直播。
这些规定,都是应对疫情制定的,真正做到了严防、死守,没有一点漏洞。
从记者的角度看,这样的比赛采访,让我想起上世纪80年代采写世界杯,去不了现场看不到直播,只能跑到莘庄地面卫星接收站看卫星转播画面。
那时,看着画面写比赛,没有解说,有时候甚至连伴音都没有,就像是看哑剧。好在足球的规则是世界通用的,鲁梅尼格、普拉蒂尼等那几张脸还认识,还能努力把比赛写得尽可能地活灵活现,但都是无奈之举。一直到1990年当我置身于意大利世界杯赛场时,才感到这与看卫星哑剧,简直是天地般的差别,那震撼感,即使现在重看意大利之夏的开幕式,仍然存在。
2020中超联赛的特殊规定,给我的感觉只有一个:时光倒流30年。
不可否认制定这么些规定的良苦用心,但我总是觉得,并不是只有这样一条路。
职业足球联赛,一周一赛,职业球员每天如上班到俱乐部训练,其他时间自己支配……这些都是欧洲百年俱乐部发展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于过去中国足球专业化时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休息时间必须待在宿舍里,外出要请假,大门口教练蹲守,以防球员晚归或者晚出,甚至电视机天线都要收走……种种规定都是为了管理,为了不让球员分心,为了休息好准备训练和比赛。而实际结果却正相反。
年轻人长期与家庭、朋友分离,封闭在一个小范围的区域内“面壁”,视线中的景物无变化,缺少新鲜感和刺激,不仅视觉疲劳,心理更易发生变化,这会在训练和比赛中反映出来。球场是需要灵感和创造力的,长时间处于这样的封闭状态的赛会制比赛,会有多少创造力和灵感迸发?
或许管理者很难把握严防疫情和保持比赛水准的结合点,那么,有现成的作业可以抄,看看欧洲和日韩怎么做的,至少他们没有采取这种极端的封闭,不照样也没有出问题?再看看昨天开始的F1奥地利站比赛,虽然看台上没了观众,传统的记者采访依旧,只是稍拉开了距离,戴上了口罩。除此之外,看不出与过去有什么区别。
还是要对职业足球给予足够的尊重和敬畏。如果只想着把比赛对付过去,那就这样了。如果不仅想把比赛做完,还要尽可能地做好,那就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