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 星期四
科技新手段筑游泳安全防线 广告
第A16版:体育生活 2020-07-06
游泳场馆“人防+技防”守护生命底线

科技新手段筑游泳安全防线

李一平

救生员示范智能终端的溺水感应器工作情况

暑期来临,上海进入了为期两个月的夏季游泳高峰期。目前,上海有约650家游泳场所对外开放。如何让市民尽情“清凉一夏”的同时确保安全?利用智能终端进行安全预警、通过摄像头采集人体动作提供警示,上海的多家游泳场馆正运用各类防控手段紧紧筑牢“最后一道防线”,保障泳客生命财产安全。本报记者 李一平

夏季游泳高峰紧抓安全原则

近日,申城气温持续走高,越来越多市民期待能在碧波池中感受难得的清爽。6月12日,在2020年上海市游泳场所夏季开放服务工作动员大会上,上海市体育局确认:本市游泳场所今夏的开放时间为7月1日至8月31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加强疫情防控是今年各相关场所的重点工作,今年游泳场所人均游泳面积由原来的2.5平方米/人上升到5平方米/人。但除了疫情防控之外,游泳场所的安全防控工作依旧是暑期游泳高峰中的重中之重。

近日,上海市体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调研了上海科技大学、源深游泳馆等多家游泳场馆,对游泳场馆的安全防范工作以及安全系统进行了视察,确保泳客可以安全参与游泳锻炼。救生员是每个游泳场所的必要配置,同时也是泳客生命安全的“守护者”。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除了救生员外,越来越多的游泳场馆开始配置安全预警系统,采用“人防+技防”的双保险模式,保障市民的安全。

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赵光圣表示,不管是技防还是人防,根本的目的还是在于确保泳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溺水事件的发生,保证意外发生的第一时间对市民进行救助。无论方法如何,要始终将市民的安全放在首位,要紧密地将事故防范意识与实际相结合,切实降低溺水事件发生的概率,兜住游泳场馆的安全底线。

“人防+技防”牢筑“生命双保险”

上海科技大学游泳池内就安装了一套成熟的3S泳客安全预警信息管理系统,这是全国首个泳客安全预警管理信息系统。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丁浩介绍,该系统以物联网、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游客安全为中心,通过智能终端采集信息、通过云平台进行大数据计算处理与分析,最终将溺水预警信息及时在电子显示屏、现场广播等设备上进行不同等级的提示,使整个游泳场馆每一个泳客都始终处于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和保护当中。

系统预警时间控制在30秒以内,并设置了安全、注意、关注、跟踪、警示、警报六个预警等级,泳客在水下滞留的时间越长,预警等级就会逐步提高。系统的设计者、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吴作好介绍,一旦发现泳客存在溺水迹象或其他安全隐患,系统便会自动启动六级逐级预警机制,及时发出警报并显示出游客所在位置,迅速指引救生员在第一时间实施紧急救护工作。

泳客只需在泳帽上套入一个小卡片就能够起到入场钥匙和安全器的双重作用。上海科技大学公共服务处处长陈沅恺表示,该系统自去年9月10日在上海科技大学游泳池内安装使用至今,效果良好,得到了校方和游客的认可。

在浦东源深游泳馆,为了保护泳客生命安全,同样运用了一套异曲同工的游泳场馆智能安全管理系统。不同的是,这套安全管理系统并非由终端发出警报信号,而是利用摄像头捕捉+人工智能的方式,通过视频动作判断泳池内的游客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如果泳客出现了挣扎或长时间不动的情况,系统就会向救生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发出警报,提醒救生员及时进行救助。场馆运营方介绍,除了通过摄像头拍摄的视频动作判断外,还为泳客配备了心率带进行心率监控,当心率过低或过高时同样会发出警报。

通过“技防+人防”的思路,游泳场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通过技防弥补人防的不足,为泳客提高更加安全的防护,确保生命安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