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足协新规,泰达、建业等老字号球队都要改名
特约记者 赵睿
足协在苏州召开联赛会议,商讨俱乐部名称中性化和降薪事宜。据悉,目前只有大连人俱乐部一家完全合格,其他俱乐部全部需要在明年改为中性名。
根据最新消息显示,俱乐部名称中性化,这次要进行“一刀切”。鲁能、国安、建业、亚泰等,有着典型企业特征的名字,也不算中性化,而上海球迷关心的“申花”或可保留。
11月25日上午,中国足协召开中超俱乐部投资人会议,明确了2021赛季各俱乐部的名称必须中性化。
就目前16家俱乐部的名称来看,只有1.5家俱乐部合格,“1”是大连人,秒过;“0.5”是上海绿地申花,去掉“绿地”二字也合格,反正多数媒体也不会平白无故加上企业名称,去掉影响也不大。其他14家俱乐部投资人就要眼睁睁地看着多年积累的无形资产、广告效应慢慢消融了。
中国足协之前出台的俱乐部名称中性化政策还考虑到了一些实际因素,规定中有补充表述:名称认定的俱乐部应为2004年中超联赛前已经参加甲A或甲B联赛的俱乐部,并连续参赛至今,其名称在足球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形成俱乐部品牌或在球迷群体中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可在规定时限内经俱乐部向中国足协申请并批准使用原来名字,例如天津泰达、山东鲁能、北京国安、河南建业,留了一个口子。
这一次中国足协的规定十分明确,其中最重要的表述:俱乐部名应为中文,不得超过四个汉字,且不得使用与俱乐部股东企业、实际控制人或关联方相似、相近的发音或汉字。一刀切,连广告常用的移花接木、鱼目混珠的手法都给屏蔽掉。而且,这一轮中超联赛“宏观调控”中国足协给各俱乐部打招呼“不要往枪口上撞”,各俱乐部自然会“耗子尾汁”。
广州恒大淘宝、江苏苏宁易购、广州富力、上海上港、河北华夏幸福、重庆当代、深圳佳兆业、武汉卓尔、青岛黄海青港,俱乐部名字听着就是给俱乐部做广告,而且成立的时间也都不长,改了也还说得过去。放眼中超的一些老牌俱乐部,被名称中性化规定误伤就有点令人惋惜。例如天津泰达,泰达的“TEDA”本来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英文缩写。如故细抠字面的话,前面有天津了,后面再有天津地域名称,肯定不符合名称中性化要求。但是,“泰达”二字还可以解释为“泰然处之”“顺利到达”等美好寓意,因为与母公司有关联而不让用,实属无奈。同样问题也出在国安、鲁能、建业、亚泰这些俱乐部身上。
其实,韩国K联赛也允许保留水原三星、全北现代、蔚山现代这样带有广告色彩的俱乐部名称,难道K联赛职业化程度比中超还低?就看怎么解释罢了。
足球是舶来品,我们的足球各个环节一直在山寨发达联赛,比如大连人,虽然包容性比较强,但一看就是复制西甲西班牙人。再比如可能会出现“FC”(足球俱乐部的英文缩写)潮,据说北京国安几年前就注册了北京FC,很明显与东京FC、首尔FC、悉尼FC撞脸,没有任何创意,也谈不上美意。还有以“虎、豹、狼”来给俱乐部起名,很接地气,但也是落入俗套。据说,中性化名称的规定刚一出台,网上就掀起了给本地俱乐部起名的热潮,明年本地俱乐部叫什么的确是大问题。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下赛季包括中超在内的职业联赛将交由职业联赛理事会(名称暂定。也有称之为职业联盟)运营,中国足协负责监管工作。未来俱乐部名称中性化的事情,是不是在合规合理的框架下,酌情考虑延续和传承,保留部分商业色彩不那么浓重、历史悠久、耳熟能详的俱乐部名称,相信这是可以坐下来商量的。毕竟,名字属于无形资产,中超“老字号”都是花了大价钱堆出来的啊!就这样消失了会是中国足球的损失。
当然,名称中性化之后,淡化了各个俱乐部主要投资方的色彩,俱乐部和球队也不再是主要投资方的广告牌,联赛向职业化迈进一大步,俱乐部也可以避免因主要投资方变更而频繁改名的弊端,还能吸引潜在投资者、股东的加盟。否则,没人愿意自己花大钱却给别人做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