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册
完赛证书
黄财富手拿他的上马珍藏
用共享单车接新娘
本版撰稿 章丽倩
25周岁的上马,结识了许许多多的故交新知,在或长久或短暂的交集里,他们互相关联,他们也共同见证。而今天的这个故事,它的话头则得从1996年首届上马那会儿讲起。
对上马的热爱无关中签与否
10月27日,这是今年上马公布中签结果的日子,朋友圈里照例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来自天南地北的没中签的人,虽说难免失望,但等到下一年上马预报名通道开启时,他们仍会踊跃参与。
若是生活在上海的跑步爱好者,那就更不用说了,家门口的“白月光”赛事和白金标赛事,哪怕在抽签时未受好运眷顾,那也是必然要一试再试、不言气馁的。
70岁的黄财富,他与上马的缘分可从1996年首届办赛时说起,但自2016年恢复参加全马赛事至今,他在上马的运气却是一直不佳。2016至2018年,他连续三年未中签;2019年,好不容易获得了名额,却因伤病未愈而无奈缺席。
不过,这位热爱马拉松的长者有一颗不言败的心。“今年我70岁,只要上马没规定说70岁及以上的人不能报名,我就会一直尝试。毕竟是家门口的大赛,还断断续续一直有点机缘,不可能轻易就放下的。”当不了选手,还可以当观众、当志愿者,黄财富说,自己对上马的态度不会变,永远是保持关注、保持期待。
从东方明珠到东方明珠一张证书唤起最初记忆
25年间,黄财富数度搬家,不少老物件都在迁居时或折损或遗失了。但有两样东西却算得上是他的珍藏,一直被妥善保管着:1996年首届上马举办时的完赛证书和比赛的秩序册。
一张完赛证书,一本赛事秩序册,在他的记忆中,那段经历并未随时光的流淌而褪色。
70岁的黄财富,他与“古稀”二字通常所指的状态并无多大关联。过去四年,他是中国65至69岁组别全马成绩常年排第一的人。去年3月,他还创造了中国马拉松官网数据中2小时52分49秒的个人最佳成绩。“那是我的PB(个人最佳成绩),不过是我退休后跑出来的PB。年纪轻的时候,成绩肯定要比这个快呀。”
黄财富是1996年首届上马的参赛选手之一,指了指完赛证书上用黑色钢笔墨水手写的名次(第12名)和成绩(2小时51分53秒),他自我评价说:“那天跑崩了,前半程太拼了,节奏没控制住,所以才慢了。”语气中并无自矜,而是一派就事论事。
上海是这位长者自小生活的地方,也是他开始练跑步的地方;上马是他最初接触大型马拉松赛的舞台,也是在他退休后助其重拾旧爱的契机。一名跑者,一项赛事,一座城市,在长达25年的时间跨度中,他们互相关联,他们也共同见证。
“第一届上马是在浦东办的,那时候它的全名叫‘1996上海(浦东)国际市民马拉松大会’。起点在东方明珠附近,跑出去兜一圈回来,终点还是东方明珠。当时练跑步的人少,报名容易,我用自己公司的名义组了个队伍,帮平时跟我一起练跑步的另外九个人都报上了。那也是我们第一次跟外国选手比赛。”黄财富回忆道。
第一次参加6000人规模的大型比赛,第一次跟外国跑者同场较量,黄财富求胜心切,前半程与外国选手拼得太厉害了,没控制好整体节奏,结果只获得第12名。“但我们队的整体表现还是不错的,前十名里有好几个我们的人。现在想起来,我虽然留下了一点遗憾,但还是很有意思的一段经历。”
比赛服、补给站、存衣车“上海名片”从无到有
上马的发展进程对黄财富所造成的冲击,可能较旁人更甚。因为在1996年参加完首届上马后,他就全力投入到事业中,直到2014年在电视上看到上马比赛实况,他对马拉松的热情才复燃。从彼端到此间,已相距18年。
“变化真是太大了,简直是天翻地覆。跟你们讲我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业余训练条件,还有参加第一届上马时的情形,估计是你们完全想不到的。”虽然重新起跑已有六年,经历了不少大比赛、大场面,但说起今昔巨变,他还是禁不住一阵感慨。
在赛事服装赞助这一概念进入中国市场前,包括早期的上马在内,国内大大小小的比赛基本都没有给选手发参赛装备一说。黄财富和他的九位跑者朋友,他们参加首届上马时的比赛服就是由队伍出钱准备的。“上身穿背心,下面是运动短裤,那时候的比赛服再简单不过了,跟现在比就不是一个概念。”
1974年,退伍的黄财富回到家乡上海,开始一边上班一边练跑步。彼时,拿跑步当业余爱好的人还不多,他就在那会儿的上海田径俱乐部里训练。1988年,时年38岁的他完成了自己的首个全马,成绩是2小时48分。“当时如果去外地参加比赛,外地选手还是挺羡慕我们的,因为上海有一个大博文龙牌,这个牌子会生产马拉松跑鞋。外地选手如果想买的话,要么得自己来上海买,要么就托亲戚朋友买。”
1996年的首届上马,可能还有一些你不知道的细节。比如,当时是没有存衣车的;又比如,当时比赛沿途也不可能有像能量胶、盐丸这样的专业补给;还有,当时沿途的成绩记录全靠人工操作。
如今回想,不少人都容易感慨当年条件之艰苦,但在彼时跑步爱好者的心里,有比赛可参加就像过节了,哪儿还有别的想法。“没有存衣车怎么办?不怕的,那时候大家都做好准备了,就找来现场替自己加油的亲朋好友帮忙,照看几件衣服不算大事。尤其,首届上马的起点和终点都在陆家嘴东方明珠附近,他们也不用带着衣物换地方,原地等我们跑回来就好了。”
从未参赛的他们 是社区里的“上马人”
虽已离开社区工作岗位,但每逢上马办赛前,陈兰芝在用来与原同事们保持联系的微信群里,总会看到不少上马消息。“以前是鼓励比赛路线周边的居民去给选手们加油,今年由于疫情,变成要反过来劝,要避免赛道边出现居民聚集的情况。”想得到的事情,以及很多原本想不到的事情,陈兰芝说,这些都是社区工作者要负责协调好的事。
在因年龄和健康原因将工作彻底放下前,陈兰芝在社区工作岗位上干了十多年,前一段是在黄浦区,后一段则在徐汇区——刚好都是涉及上马路线的街道。所以,居民们是怎么从觉得交通管制碍事,到津津有味地当起“摄影师”和拉拉队,她全都看在眼里。
“婚丧嫁娶的还有急病的,能提前做安排的,一定要提前安排好。上马是上海的名片,是很正能量的比赛,所以在(赛事)交通管制这个问题上,一定要通知到位,讲清楚也安排好。”陈兰芝遇上过好几对婚期恰好“撞上”比赛日的新人,结果在大家有商有量的“打配合”下,事情的解决满意度可说是做到了百分之百。
由于婚礼场地的预订需要相当一段提前量,所以,新人们基本都是早早定好了婚期,然后才得知与上马撞了档期。“十年前,在不练跑步的人群里,了解上马的人还不算多,我们就需要专门去跟新人们解释。后来,随着上马的名气越来越大,我们处理起这类事情时的阻力变小了,有些新人会主动调整接送人的时间,还有些人选择不对时间安排做改动,而是把四个轮子的婚车暂时换成自行车,一样也能顺利地完成嫁娶。前几年就碰到过用共享单车接新娘的例子。”
为了尽可能减少赛事对路线周边居民的出行影响,上马会在赛前发放约十万份的安民告示。后来,人们最习惯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改变。微信群成为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交流的重要道具。
“2018年是我在社区工作的最后一年,感觉越到最近几届的上马,我们做起工作时越流畅。不少居民不仅很清楚地知道比赛日期,知道那天的注意事项,还会热心地跟新迁入的居民分享经验。我们在旁边看着,也会觉得挺有成就感的。”陈兰芝说,她和她的原同事们虽然好多都没有跑过马拉松,但在心里,他们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半个“上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