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体育锻炼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A16版:体育生活 2020-12-14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惠及民生

体育锻炼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章丽倩

上周,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为体育“站台”,在调研申城体育健身设施布局和建设时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到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这些都被李强书记划了重点。体育与健康,体育与生活,今天就来关注一下市民朋友们的这些身边事。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如何“健康老龄化”秉轴持钧在社区

漕河泾街道南二居委健步行活动的100个名额一开放,就被社区里的老年居民们一抢而空,“手慢无”的阿姨和伯伯们只能兴叹“下次动作一定要快”。在这片60岁以上居民占比超过1/3的社区里,老年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直很高,尤其在受疫情影响而致居家时间有所增加的2020年,在申城防控转入常态化后,他们就更想以“动起来”的形式来感受复苏。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2019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54亿,占总人口的18.1%。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如何有效推动“健康老龄化”就成为了一个具有社会代表意义的课题。

发布于今年10月的《2019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公告》显示,60至69岁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仍旧最高,参与比例达到59.1%。同时,50至59岁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数较2018年有显著增加,从48.9%提升到51.2%。有呼有应,相辅相成。如今,申城的老年体育不仅在市民运动会、城市业余联赛等市级赛事的大舞台上占有重要一席,在区级、社区基层乃至更细分的层面上也都百花齐放。

“市里、区里办大赛,我们基层也可以办小比赛和小活动,聚少成多,对老年人来说都是好事。”以这次社区健步行活动为例,漕河泾街道南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陆婷介绍说,虽只是100多人的“小打小闹”,但考虑到老年体育的特点,他们在安全性上做了重点处理。前期请共建单位中的远大心胸医院来为居民们进行心脏安全知识科普,并开展急救知识讲座等培训,活动当日也有医护人员专门保障。“对老年居民来说,在家门口参加活动总是最方便的,但哪怕是再小的活动,安全性都要放在第一位。”

除了办比赛和组织活动,“健康老龄化”还细针密缕地落在了更多“家门口”的生活场景中。上周,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就走进了位于徐汇区的康健街道市民健身中心,并对中心内适合老年人体养融合的乐活空间进行了解。

在社区里办专门适合老年人群的健身房;一应健身器材皆为适老化设计,还融入了体医融合的新技术;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设有一定的社交休闲区域——这是乐活空间的主打特色。国内外都已有比较充分的研究证明,健康、科学的体育休闲生活不仅可使老年人的身体得到锻炼,心理得到慰藉,还能有效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实现代际平等,促进代际和谐。

作为国内首个面向老年群体健身的项目,自2016年问世至今,乐活空间已走入静安、杨浦、徐汇、普陀、虹口等多区,为上海构建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嵌入式社区健身场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长期关注社区老年人体养融合项目的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吴雪萍认为,这份“家门口”的体育便利,对“如何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如何有效推动‘健康老龄化’”这一社会课题的应答具有积极意义。

运动场景新赋能

超级综合体前景走俏

在刚落幕不久的第三届市民运动会上,“体育+商业”、“体育+娱乐”的跨场景模式成为了总结中的一大亮点。展望未来时,仍在升级改造中的徐家汇体育公园,则让许多市民对那里将集运动、观赛、休闲、购物于一体的“24小时不打烊”的前景满是期待。将健身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与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做体育视察时予以肯定的点恰是不谋而合。

让体育不再仅仅是体育,为运动场景提供新的赋能——这股新气象已扑面而至。应时而生的运动新场景会是怎样的?会赋予更多的跨界体验,会让“一站式”来到更多“爱动”市民的身边吗?其实不用等多久,上海就会出现一个新的超级体育综合体,届时大家就可以去尝鲜体验了。

周末的上午,一对家长在把孩子送进跆拳道培训班的场地后,爸爸转身去了旁边的篮球场与球友们会合,妈妈则走进健身房,开始周末的常规锻炼。午餐时间,一家人聚到一起,选一家运动主题餐厅进餐。午后是他们的采购时间,运动衫、球鞋或者瑜伽服,都可以一趟买齐。等到晚上,也许可以期待一场在赛事中心里举办的顶级街球对抗赛,没准还能在场边看到自家“爱豆”。这些跨场景的一站式休闲体验,都可以在即将于明年1月1日开业的洛克公园SSR大型体育综合体(浦东旗舰店)里达成。

“SSR”一词源于卡牌游戏,意为“特级超稀有”。而在现实中,像洛克SSR这样空间达到12000平方米、功能复合的体育综合体,确实也当得一句“特级超稀有”。以体育运动为主要元素,集休闲娱乐、主题文化、健康吃住等于一体的这个综合体,既可以满足市民对体育设施的高标准要求,也可以满足他们在体育观赛、教育培训、健康餐饮、社交等方面的其它需求——为运动融入生活的健康理念提供了一片新舞台。

位于嘉定区安亭镇的上海市民体育公园,这则是今年初已与市民见面的一个体育地标。项目一期足球公园设有11人制与5人制足球场50片、篮球场25片。从官方数据来看,开园至今已接待市民及体育爱好者超过11万人次,成功举办超过300场次的各类社会及大型职业体育赛事活动。

预防慢病有“灵丹”运动处方成“主角”

参与运动的场景变得更丰富多元了,爱上运动的人很可能就会增加。运动的益处不仅仅表现为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身材更好,而是之于健康有着更本质的关联。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慢性病的危害虽不会像急症般来势汹汹,但在现代生活中,却是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的存在。追根究底,很多慢性病的隐患都起于运动不足。所以,在预防慢性病的这项大工程中,运动处方渐渐走入到了舞台中央,并被不少专家认可为预防慢性病的“一线用药”。

“运动处方”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而从1969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开始使用运动处方术语。不过就国内来说,表现为“体医融合”的运动处方一途仍处于发展阶段。上月末,来自上海市各区72家单位的100名全科医生、社区医生、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康复工作者参加了运动处方师培训班(上海地区)的开班仪式。这是上海继2017年、2019年两次举办“体医交叉培训”后的又一次有的放矢。

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院长高炳宏介绍,目前运动处方主要开给两类人群,其一是针对已经患上慢性病的群体,通过运动来帮其辅助治疗,其二是开给健康群体,让他们用科学运动的方式来积极地预防慢性病。

其实近两年里,上海的“体医融合”一直在往深度发展。2019年和2020年,上海市体育局和上海市卫健委继续合作,分两批建成219家智慧健康驿站,纳入年度市政府实事项目,基本实现智慧健康驿站街镇全覆盖。上海市民只要刷一刷身份证或医保卡,在家门口的智慧健康驿站里就能获得自助健康检测、自助体质检测和健康量表自评,并得到专门指导。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