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下发了关于俱乐部总支出压缩、球员进一步限薪、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化等政策,再次引发了中国足球圈内的广泛讨论。其中,与球迷最为息息相关的球队改名一事,更是遭到了多方质疑。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在他眼中,足协的这项政策“形象工程大于实际意义”,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今天的“改名”究竟有哪些不妥之处。
本报记者 龚哲汇
首先是政策的合法性,中国足协作为非营利性的机构,在颁布这条政策时是否得到了大部分俱乐部的支持。换言之,这项决策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还是自下而上的表决。在周一举行的2020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专项治理工作会议上,广州富力董事长就名称中性化表态,“这是中国足球职业化的必经之路,富力的更名正在进行中,也由衷地希望中国职业足球能够越来越好。”但对于其他俱乐部而言,是否也是持相同的态度,这一点不得而知。
从近十几年的发展来看,中国足球俱乐部,尤其是以中超俱乐部为主的第一集团,大多是以企业注资的形式生存。为了扩大影响力,企业选择投资球队,像广州恒大、河南建业、上海上港等,其背后的“金主”恒大、建业、上港都收获了知名度,如今仓促改名,是否对一直以来投入的企业造成了损失?足协如何妥善处理企业过去所进行的投入,这也是一个问题。
中国足协关于中性名的政策初衷,是为了迎合了世界足球的发展潮流,延续球迷文化,与国际接轨。在隔海相望的日本,J联赛的“去企业化”是一个令中国足协艳羡的案例,“三菱重工”改为“浦和红钻”、“松下电器”改为“大阪钢巴”……但顾骏教授认为,这样的学习过于盲目,不仅是本末倒置,更有“作秀”之嫌。
首先,改了队名,中国足球的成绩就能变好吗?在2017年,中国足协制定了针对中国男足的《2020行动计划》。如今2020年已到年底,当年足协制定的六大计划全部失败。不仅在狭义上,国家队和俱乐部的竞技水平和比赛结果没有完成“业务指标”,中国足球的形象、足球文化的推广和足球商业化的程度也没有提升。从现在的情况看,足球在中国根本算不上一个大众的运动,商业化程度非常低,人们对中国足球俱乐部和球员的形象也并不认可。
其次,在中国关注足球的人,最终给足球这项运动买单的人还是球迷。在足协颁布改名政策之前,曾有五家俱乐部的球迷会联合发表声明,希望足协不要“一刀切”,保留国安、建业、泰达等老字号球队队名,然而球迷的心声并没有被足协采纳。作为足协,本质上应该是为球迷服务,两者之间不应是上下级,而是对等的关系,球迷支持足协的举措,而足协听取“衣食父母”的意见,而不是自己玩自己的,实行“一言堂”的作风。毕竟有了狂热的支持者,中国足球才会得到赞助商的青睐,甚至有球迷会支持自己的后代选择职业足球的道路,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足协应该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为方向;另一方面,抛弃传统就等于割断精神命脉。像建业这样二十多年没有改过名字的球队,如今却被迫改名,“无形资产”就此流失实在令人难以接受。顾骏以北京知名品牌全聚德为例:很多人选择全聚德都是慕名而往,今天的全聚德烤鸭和一百多年前的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但这个名字和其背后的历史、人文内涵就是最大的财富。与J联赛球队改名不同的是,老牌球队的名字已经在当地形成了足球文化。提及国安、建业、泰达这些名字,球迷们率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主队,之后才是其背后的注资方。
最后顾骏认为,与其纠结名字上“文字游戏”,不如从细微和根本上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中国足球有青训、足球人才培养等专业问题,也有足球文化推广、足球商业化的一些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问题,如何与地区加强联系、如何实现足球之外的资源共享,这些才是中国足协应该予以指导的方向。
在12月31日前,各俱乐部需要把中性名上报足协竞赛部审核。一些俱乐部在此之前已经开始向球迷征集方案,但也有像泰达这样的球队由于时间比较紧迫,来不及公开征集,只能内部集思广益,争取拿出一个让大家满意的结果。中国人一向重视取名这件事,中国足协正式颁布的改名政策,只留给俱乐部半个月的时间,实在是有些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