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篮球世界杯,这一在家门口举办的世界大赛却让中国篮球陷入了黑暗
刚刚过去的2020年,姚明进入了自己的不惑之年。中国男篮在篮球世界杯上的兵败,疫情下的CBA联赛……一系列的问题都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围绕在这位中国篮协主席、CBA联盟董事长的身边。近日,姚明做客央视节目接受采访,给不同角色的自己做出了全新的注解。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薛思佳
被篮球耽误的考古学家
在大多数球迷眼里,姚明和中国篮球几乎画上了等号,作为中国体育的符号性人物,他的一生注定都离不开“篮球”二字,但小时候他理想中的兴趣爱好并没有这一选项,“我想做历史考古学家,所以我很喜欢看很多的历史书籍,这是我想做的事。”在姚明的印象里,他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和书籍都和历史、考古有关,以至于他在学校里最喜欢的课都是历史和地理课,而不是体育课。
机缘也好,天意也罢,与生俱来的天赋让姚明最终还是爱上了篮球,“我成长在体育大院里,左邻右舍、叔叔阿姨都是其他体育项目的教练,自然会觉得我走上篮球道路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有时候孩子是有逆反心理的。”姚明坦言自己16岁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训练,直到有一天晚上训练,他突然觉得球鞋摩擦地板的声音和篮球撞击篮筐的声音打动了自己的内心,“当篮球成为爱好之后,人的潜能会不断被开发出来。我能明显地感觉到先后的训练态度和钻研度是不一样的。我是喜欢篮球的,但没有什么东西是必须热爱的,最重要的天赋其实是‘爱好’。”
当初进国家队 希望有双好鞋
2000年,20岁的姚明第一次代表中国男篮征战奥运会的舞台。在澳大利亚悉尼,这个2米26的大个子给世界篮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鲜为人知的是,姚明最早进国家队的原因仅仅是为了有鞋穿,“因为我的脚比较大,在那个年代,国内还没有能够为大个子定制一双很好的球鞋,但是到了国家队,在物资保障更加齐全的情况下,会有更好的装备。所以我进国家队就是一个很简单的目的,希望有一双更好的球鞋穿。”一个单纯而又直接的目标,开启了姚明在国家队的生涯,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潜移默化下,他对于“国家队”三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国家队是有文化的,你会被身边的球员和教练所感染。我记得第一次进到国家队的感觉是难以置信,因为过往只能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他们,真的接触之后,会被震撼到。”
在出任中国篮协主席之后,姚明对于国家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同时通过一系列富有仪式感的举动架起球员与国家队之间的情感桥梁,“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一些年轻球员,包括过去我们自己,来到国家队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甚至功利一些的说法,这是他们的台阶,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一种想法。”姚明说道,“我希望通过一些举措让他们知道这个队伍曾经发生过什么,有过谁,当这些东西落在你身上的时候,你能做些什么。在这个国家队里,你永远只是个过客,但我希望大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留下或轻或重的痕迹。”
压力来了,该我扛就得扛
在2019年篮球世界杯之前,作为中国篮协主席的姚明,收获更多的是赞誉,联赛和国家队的一系列改革让球迷感到惊喜,但未曾料想到的是,就在一切都朝着积极向好的事态发生之际,家门口举办的世界大赛却让中国篮球陷入了黑暗。“我知道这种时候,最佳的解决方式绝对不是躲。”姚明一连用了三个“绝对”来解释当时为何自己面对记者“谁来承担责任”的提问时,坚定地说出了“我”,“我不是为了背负压力而来,但是为了干成一件事,这个压力我必须背。压力来了,该我扛那我自然就得扛。球迷不用去背负这些压力,他们只是在赢的时候赞扬你,和在输的时候帮你发现问题。”
姚明表示,作为中国篮协,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去消除一切不确定的因素,保证意外越来越少,但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可遇不可求,“2008年北京奥运会,没有人会想到我2月份受伤,更没有人想到我能够复出参赛,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能够认为2008年的成绩是理所当然的吗?不能。因为我们不可能做到任何事都规避风险。”
中国篮球的目标不仅是一张门票
篮球世界杯上的失利,让姚明身边自然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但在他看来,想要实现一个大的目标,自然需要更久的耐心。“如果说我们的目标仅仅是为了进入奥运会,那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改变就是可以,但我希望能够让中国男、女篮在世界上成为一支具备竞争力的球队,而不仅仅只是拿张门票而已。”姚明毫不避讳地表示自己的职业生涯经历让他在中国篮协主席的位置上发挥了一些旁人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有些事务上的处理也并非在他所擅长的领域范围内,“虽然我是经济管理学毕业的,但不代表我就一定会别人做得更好,一定会有人比我更有经验。实际上,特殊的见识并不一定是优势,反而是障碍,我们应该去寻找一些可复制的方式,即使没有姚明,我们依旧可以做得很好。”
面对外界的质疑,姚明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回应,甚至在他看来,这种经历都像是一种财富,“过去的都不叫挫折。我觉得人如果有一定的空间可以去选择自己想成为的人,那就是挺幸福的一件事,而我就是这样。”姚明说自己是一个在生活中希望做“减法”的人,在这个繁杂喧闹的世界里,他只希望自己能够知道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简单点,才能更专注,更专一,更专业。”
让联赛与城市产生真正黏性
除了中国篮协主席之外,姚明另一个为人所熟知的角色是CBA联盟董事长。疫情下的2020年,作为中国第一个恢复的职业体育赛事,姚明和CBA公司承担着各方面的压力,最终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而在改革方面,他也始终不遗余力地推动着自己的“CBA联赛2.0计划”,“联赛对人的吸引力主要来源于两方面,过程的精彩性和结果的不可预知性,但与此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它的代表性。”
在姚明看来,俱乐部和球队实际上就代表着他们所在的城市,他希望球迷们能在喜欢和支持的CBA球队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如果仅仅用水平去衡量,CBA联赛甚至都不如一些非洲联赛,但那个代表不了我们的文化。我们希望球队和城市之间能够产生足够的黏性,而这个是需要时间来凝固的。”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近年来大学生球员逐渐在CBA联赛中站稳脚跟,让CBA球队不再局限于自身的青训体系,扩大了金字塔的底座,拓宽了选材渠道,“我们青年队的培养体系是足够稳定的,但是我们不能去忽略任何一个有可能产生优秀球员的渠道,包括在海外念书打球的球员都是在我们的观察范围内。”
以体育人在游戏中给予陪伴
大学生球员在CBA联赛中的出彩表现,让“体教融合”这四个字近年来愈发在中国篮球的发展蓝图中被提及,而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姚明也不止一次地在提案中呼吁让两者之间的结合更为紧密,“其实回过头看,与十年前相比,我们的体教结合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我们知道体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社会需求,包括我们这一代父母和过去肯定不一样,对孩子这方面是有要求的,不仅仅是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养成,这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上下合力,去推动事情的发展。这是我始终相信的。”
2015年,姚明把自己放到大山深处整整14天,专心教小学生上体育课,他希望用“以体育人”的理念去让更多的孩子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快乐和陪伴。“孩子的健康成长缺少不了体育的陪伴。他可以在体育中发现很多东西,找到朋友,找到自我,找到自信。”姚明说道,“体育的本质实际上是游戏,所以我希望篮球作为载体,可以让孩子们从中享受到更多的乐趣。”
抛开中国篮协主席、CBA联盟董事长的身份,作为“姚基金”的创始人,姚明希望在另一片赛场用篮球以外的东西去感染更多的人,“慈善公益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这个和篮球运动是不一样的,并不存在和谁去进行比较,而是我是不是比过去的自己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