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这个1月,冷得不同寻常,已刷新本世纪以来同期本地最低温纪录。在“大风”、“低温”、“寒潮”三项天气警示的齐发下,很多上海人第一次在家门口见到了冰挂景观,也体验到了“冻到发紫”的滋味。如此天气条件下,大家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除了得有一颗坚定的心之外,也要把安全注意事项置于更重要的位置。 专题撰稿本报记者章丽倩
冬日锻炼安全建议
温度温差都要看早晚锻炼请谨慎
很多老年人喜欢晨练,而在中青年群体中,出于工作、学习的考虑,则不少人会选择夜练。专家建议,在冬日低温天气时,晨练和夜练人群都需更加注意自身的安全保暖和出汗后的处理,同时在地面上有结冰情况时,也要格外留意。
“清晨不是冬季里最佳的锻炼时段,因为清晨气流淤滞,空气里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较浓。等太阳出来晒到地面后,会使大气开始上下对流,在污染的空气向高空扩散后,会是更适宜锻炼的时段。”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副会长、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原研究员刘欣介绍道。
另外,上午6点到8点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高峰时段,冬日寒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及隐患者更建议避开凌晨到清晨时段锻炼,上午10点左右是一个更被推荐的时段。
大家在留心天气预报的时候,往往注意的是最低温,但其实温度之外,室内外温差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点。“如果室内空调或暖气温度打得较高的话,一下子进入低温室外,也容易让身体有不适感。这时候就建议有一个过渡,让身体在过渡环境中先热身起来。”刘欣建议道。
“棉毛裤”要不得快干排汗才健康
在老年群体中,很多人都偏好棉质的贴身衣物,不过在运动健身时,尤其是冬季运动健身时,吸汗后不易干的这类衣物实非佳选。刘欣建议,有健身习惯却还没给自己准备快干运动衣物的人,为了健康,这笔支出可不能省。
棉质贴身衣物在日常穿着时没有问题,但在运动出汗后,这类衣服易吸汗却不易干。“出汗后潮乎乎粘在身上,如果不及时更换的话,就只能全靠体温去焐干,那就比较容易感冒生病了。快干排汗的专业运动衣物能有效改善这种情况。就是在老年群体中,可能还需要做更多的推广,让他们了解这一点的重要性。”刘欣介绍道。
另外,冬季锻炼时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服装,且要注重对四肢的保暖,防止冻伤。在遇到特别低温天的时候,如果还是想保持锻炼习惯,则建议戴上手套。
室内与室外
环境重点不一样
如果你是在室外锻炼,那环境要点就是得尽可能选择避风、向阳且避开地面结冰处。
避开地面结冰处活动,能有效降低运动者发生滑倒、摔伤等意外的概率。而在同样的冬日室外温度下,避风向阳处与迎风背阴处的体感差别可谓巨大,不想给自己添堵的话,自然要优选前者。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当你在室外锻炼时,应尽量减少迎风呼吸和大口呼吸的情况,推荐采用鼻腔或口鼻混合呼吸的方法,这样可有效减轻寒冷空气对呼吸道的不良刺激。
相较于直面天气挑战的室外环境,室内锻炼会是不少人的冬日优先选项。不过,在室内运动健身时,并非越暖和越好——而是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冬季里,出于保温考虑,不少室内健身机构都会减少自然通风。在同一环境中同时锻炼的人越多,由于运动后呼吸量增加,整个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就容易变差,反而对运动者的健康不利。
“冬练三九”益处有不少
“冬练三九”虽是一句老话,却仍旧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冬季保持体育锻炼的益处有不少,从提高人体抗寒能力,到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还有利于紫外线吸收、改善大脑氧供给等。不过,凡事总讲究因人而异和因势利导,尤其在遇到较罕见寒潮天的时候,就更要做到安全第一。
哪些人不宜“冬练三九”
对已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的病人,以及体质比较差的老年人,比较不适宜“冬练三九”。如果这部分群体想要在冬季保持运动习惯的话,建议去专业机构开具结合自身情况的应季运动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