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姬宇阳
中国足球,这个冬天似乎过得格外漫长。
对于之前拿高薪的球员,这是一个不好过的冬天。对于以往一掷千金的俱乐部来说,这个冬天的更大意义恐怕在于,让我们要冷静一下想一想,为什么要投足球?怎么投资足球?
一家企业为什么要投足球呢?在中国,职业足球发展到今天,每个企业家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肯定是形形色色的。为了让本企业赢得更多的社会知名度,为了让本企业在当地赢得更多的方方面面的资源,或者单纯因为老板就是一个球迷。
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在央视接受白岩松专访时,提到了一个足球的社会公益属性的概念,引发了外界的争议。其实更准确地说,所谓公益属性,其实更多的是说投资足球的社会属性,也就是一家足球俱乐部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属性。
首先足球俱乐部必须要有自己造血功能,这一点在欧洲五大联赛中早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就是通过赛事的转播权,球衣以及各种授权产品的销售,加上比赛日的球迷消费,球衣的胸前广告等实现俱乐部的自我造血功能。
但是造血功能的出发点,是为了能维持球队更好地运转。这么说吧,大多数情况下,运转一支职业足球队的初心,一般不会是赚取暴利。
但是与此同时,一家著名的足球俱乐部,在它所在城市又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他们的比赛会是城市里人们周末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他们的球员会是最受当地青少年欢迎的偶像,同时这些俱乐部和球员们平时也会大量参与当地的各种公益和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和造血功能并不矛盾,才构成了一家足球俱乐部的完整属性。中国足协最近推行的限薪和压缩开支的一系列举措,客观上也是为了拉低投资足球的资金门槛,避免让想投资足球的企业认为足球是一个如此贪得无厌的巨型吞金兽。而在投入渐渐进入理性的状态之后,一家足球俱乐部的其他属性就要开始慢慢得到重视,比如它的造血功能,再比如它的各种社会责任和社会属性。
足球改革的前进步伐是不会倒退的,一如我国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我们的中国足球不能也不会回到体工队时代。毫无疑问,眼前的时间段对于足球来说可能会是一个阵痛期。但是再漫长的冬天之后,春天也会来到。而让这个冬天真的变得对未来有价值,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