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
陈戌源再次接受央视直播专访,是上个周末足球圈的一件大事。虽然不足以改变任何事实,但这位中国足协当家人会说些什么,足够引发巨大的关注。同样,相当一批人会从中找到批评陈戌源的证据,或把柄。
挨批,是陈戌源一早就注定了的结局。无论说了什么,他总会成为舆论的集火点。这样的批评中一部分针对陈戌源本人,更多则是出于对中国足球及其管理组织——中国足协由来已久的不满。只要成为中国足协的当家人,就免不了成为舆论批评的对象,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存在并延续至今的规律。
想必,陈戌源入主足协时,就已经想到了这样的局面。就此而言,在本该过上清闲日子的退休年纪,陈戌源依然选择扛下重担,这一点令人钦佩。这份勇气也延续到他之后的工作之中,连续两年接受央视的直播专访,同样也是勇气的体现。在之前的历任足协掌门人中,不要说接受直播专访,甚至有人拒绝一切采访,甚少在公众面前亮相。说得越少,被直接抓把柄的机会越少,只能说,这也是一种生存方式。
虽然曾经是上港队的当家人,但陈戌源对足球的理解与那些涉足足球的民企企业家或许不同。而无论组建上港队,还是入主中国足协,陈戌源都是作为执行者。过去几十年,已经证明了他是一位优秀的高级管理人员,但中国足球又与过去几十年他所从事的领域截然不同,甚至构架都大相径庭——在企业里,当家人拥有足够的权力推行内部改革。但在中国足球界,足协主席的角色可能更接近于盟主,能够协调的资源相当有限。
足协的一举一动都被外人用显微镜关注着,这又形成了一个非常吊诡的局面:这个行业封闭而缺乏透明度,却留出了让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讨论空间,低透明度与高开放度的矛盾,自然会造成很多“误伤”。但没关系,谁让中国足球的成绩始终如扶不上墙的烂泥呢?它天生就拥有了被伤害的基因,误不误,对批评者而言根本不重要。
陈戌源个人或许无法改变中国足球的运营轨迹。就此意义而言,那些逮着什么都能找到批评理由的人,似乎充满了预测性。但中国足协当家人究竟做得如何,最终是日后才能得出的结论,正如现在有不少人怀念当初的谁谁一样,虽然那时候,他(们)也被一样骂得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