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体育用品行业智能化科技化
第A16版:体育生活 2021-05-24
2021年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成功举办

体育用品行业智能化科技化

章丽倩

让“健康老龄化”走入更多人的生活

射击体验很受欢迎

疫情重塑了很多人的生活习惯,也将体育用品行业推上了新的风口。5月19日至5月22日,2021年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以下简称“体博会”)在位于上海的国家会展中心内成功举办。健身领域愈加强劲的智能化、科技化趋势,以及行业转型的特质,在本届体博会上有了一次集中呈现的机会。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智慧体育更强赋能从卖产品到推服务

如果非要从体博会的众多参展产品中挑出一件,来作为本届展会的代表和缩影,那入选的很可能就是人们口中的“魔镜”。这个魔镜,与童话故事无关,而是近两年刚兴起的健身智能镜。健身领域愈加强劲的智能化、科技化趋势,以及行业转型的特质,由此可见一斑,而本届体博会就成了一个集中呈现的舞台。

在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看来,健身领域智能化、科技化的趋势较以往更加凸显,同时,整个健身行业还在经历重要转型——正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更能迎合消费者个性的定制服务将成为新的盈利空间。

实际上,在由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编制、于体博会期间发布的《2021年大众健身行为和消费研究报告》中,相关数据也在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报告选取了国内一线、新一线、二线、三线的26个体育发达城市进行随机抽样调研,共回收2527份有效样本。在调查中,89%的受访者认为体育健身智能化有必要,60%以上的受访者期望健身房应提供智能健身器材和智能健身管理,50%以上的受访者期望大型体育场馆提供智能健身器材和智能健身管理。另外,有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正借助运动软件来开展锻炼。

去年体博会期间,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于体育产业峰会上首次发布《大众健身行为和消费研究报告》,今年则是第二版。此番报告还显示,在体育消费上,大众体育消费增长强劲,且呈现“双高”特征。调研发现,最近一年近98%的体育锻炼者都有体育方面的消费,同比去年同期提升2.3%,体育锻炼者在体育方面的消费意愿增强。同时,体育消费还呈现出实物消费略有减少,服务消费增长更为强劲的态势。服务消费需求的增长态势全面体现在办健身卡、报健身班、购买健身课程、聘请体育教练和私教、报名参加体育培训班等方面。

本届体博会上共有1300余家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在为期三天半的时间内,展会共吸引了超10万人次到达现场参观。在连续五届于上海举办后,2022年,体博会将移师厦门。

在当初决定将展会举办地搬到上海时,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定下过如下三大战略目标:在规模上达到中国体育展会的历史峰值,让买家与社会大众的参与度逐年提高,要朝着国际一流展会的标准和品质迈进。罗杰认为,回顾过去五年,以上战略目标都已实现。“一方面,体博会帮助数以千计的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打造了在世界面前展示自己的平台;另一方面,展会也成为了世界了解中国市场的窗口。”

最热门的科技互动

从竞技专精到市民身旁

为了提升参观者的体验感,体博会上不少展台都辟出了互动区域,以便让感兴趣的人可以来亲身操作。在这一类型的展台中,有一家充满射击元素的展台成了高人气所在。

有序排队,扫码登记,五发“子弹”,试试自己的射击水平——在速得尔的激光枪体验区里,不少参观者都体验了一回摸枪的感觉。虽然激光枪没有实弹,不需要上膛,但为了拟真,真实射击中的各个步骤都按要求被保留了下来。枪是激光枪,靶是电子靶,在射击动作完成后,配套系统会将高精度记录的成绩即时反映在显示屏上。所以,即便是零基础的体验者,也可以有一种比较完整的体验感。

速得尔成立于2012年,是中国射击协会的官方合作伙伴,也是从国际射击运动联合会处获得光学电子靶一级认证的第一家亚洲企业。目前,全世界仅五家企业得此认证,随着速得尔的发展,国内所有比赛用电子靶全靠进口的局面终被改写。

该公司董事长于德重表示,他对体博会闻名已久,但参展却是头一回,此番前来是希望能借着这个大平台来拓宽一下自家产品的“跑道”:在原本专精于竞技射击的基础上,让这项运动走到更多普通人的身边,让这项运动的基础人口再多一些。“很多参观展会的人路过我们展台,看到可以体验射击就走进来了。他们中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射击基础,但兴趣可以成为最好的老师。”

以射击运动的魅力和科技之力,校园成为了速得尔在竞技射击之外的另一条“跑道”。“随着体教融合的开展,电子靶特别是激光模拟射击正在走入校园。希望射击运动的科技装备可以让更多青少年亲身感受到射击运动的魅力。”于德重说,“我们也计划提供从训练器材到软件数据服务一整套的运动解决方案,从基层推动中国射击运动的发展。在这件事上我们很有信心。”

会场里的“样板房”

“上海首创”闪亮登场

在新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老龄化趋势引人关注,已明确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让“健康老龄化”走入更多人的生活?在这次的体博会上,有一间“样板房”成功吸引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与会方的关注。

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这是上海首创、长者专属的社区多功能健身场所,可提供“一站式”的运动康养服务。而在这次的展区里,就有一间占地约200平方米的“小房子”,对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进行了样板式的展示。

这间“样板房”里既有运动区,也有社交区。运动区内有专为老年人设计的适老化健身器材,而配套的智慧化系统则可通过身份鉴别、健康检测、运动方案、运动指导、健康档案五个步骤,掌握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变化趋势、锻炼项目的偏好、运动质量和效果等数据,再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去指导老年人开展锻炼,有效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当专业的适老化健身器材与配套的智慧化系统打起组合拳,未来,走进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的老年人不仅可以轻松地拥有电子健康档案,依托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上海的“体医养”也将进一步走入智慧化场景。

根据来自市体育局的数据,今年本市将建成不少于30家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而等到2025年,这一数据预计将增加到约100家,并且覆盖全市各区。

在开展全民健身尤其是服务老年群体的工作中,上海已不止一次推出全国首创之举,这体现的不仅是头脑风暴的碰撞,更是最契合趋势的智慧能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占比13.50%。2010年至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与上一个十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而在上海,老龄化特征比全国平均水平更加凸显:本市60岁及以上人口有581.55万人,在全市的占比达到23.4%,较2010年提高8.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04.9万人,占比16.3%,较2010年提高6.2%。

老龄群体庞大,社会需求迫切,正是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上海带着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的服务模式,再一次走到了“智慧养老”的全国最前列。同时,在体育产业的相关板块中,上海也向前迈了一步。

据记者了解,除了体博会上的这间“样板房”外,上海市民已可以在生活中接触到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自今年3月开始,位于长宁区虹桥街道和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的两家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已进入试运营。目前,市体育局正在会同市民政局起草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的具体建设标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