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在体育版图上抓住商业联姻契机的行当,并非可乐或者别的快餐品牌,而是烟草业。大约150年前,烟草卡片就凭印于其上的体育明星人像,跟消费者及潜在消费者套起了近乎。进入21世纪后,体育圈和烟草业结束漫长联姻,商业剥离的过程不轻松。
“体育是否该接受非健康食品的赞助?”当这个并不新鲜的话题再起时,问题关键其实落在——如果没了眼前的这些赞助大户,有人能接盘吗?
体育是阳光、健康、向上的,但无论是具体到某一个庞大机构、某一项顶级大赛,抑或是某一项运动,继继存存的前提都是——首先得活下去。所以,即便在过去十多年中一直有全球各地区的专家、学者对非健康食品赞助体育大赛的动机与合理性置喙,尤其对它们可能对儿童与青少年造成的潜在影响担心,但体育圈对这些品牌的官方态度始终安如磐石。
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容易侵蚀健康,尤其对心理不设防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在看比赛的同时被大量非健康食品广告猛刷存在感,想不爱屋及乌恐怕都难。
一方面是深度联姻。以风口浪尖上的可口可乐为例,疫情前它每年花在对外宣传上的投入已超过30亿美元,其中相当可观的一部分进入了体育圈。它与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的赞助合作分别始于1928年和1978年,与欧足联则是在1988年开始牵手。
另一方面,尽管有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体育赛事的魅力已遭遇冲击,哪怕是立于赛事之巅最璀璨的两颗明珠,奥运会和世界杯,它们也面临守业挑战。
外部环境谈不上乐观,同时还有疫情来时而干扰,在如此情况下,体育世界想要跟“可乐们”说再见的难度,已高过当日与烟草业的彻底分手了。
同时有必要一提的是,非健康食品行业对体育圈的聚焦从来不止步于顶级大赛。在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后,越是国外那些为人称道的青训体系,越是少不了这些品牌的支持。在共生关
系已如此深入的情况下,各取所需的商业笑容又怎是一些小风波能打破的呢?